前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越出一国国界的经济现象,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延伸。尽管不时出现波折,经济全球化终究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飞跃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学正在形成。
本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际贸易学的基础知识,力求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鉴西方国际经济学反映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借鉴了一些分析工具,在阐述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实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国际贸易运行机理和一般规律,力图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②努力把握当代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和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反映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内容上与时俱进; ③全面、系统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有特色。本书是面向高等院校学生的,力求做到逻辑严密,注意概念的渐进性。文字深入浅出,叙述简明扼要,便于教师教学,利于学生自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高水平开放、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的国际贸易问题。
本书集中探讨国际贸易中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考察国际贸易的利益、国际贸易的基础,阐述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2) 贸易条件。考察商品国际价值和贸易条件的决定、影响贸易条件和世界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3) 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分析对外贸易政策的措施及其经济效应,阐释国际贸易规则。
本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二震、陈飞翔合作撰写的《国际贸易教程》。本书的框架体系由陈飞翔、张二震共同拟定。特别感谢陈飞翔教授对本书的重要贡献。
国际贸易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面对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借鉴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政策分析工具,为开放的中国提供创新性理论成果,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学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本书努力的方向。尽管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期盼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批评指正。
张二震
2024年2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