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算法、算力、数 据的集成创新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臻成熟,能够学习远超人脑掌握的知识,同时对信息 化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并进行创造性运用,为全方位提升劳动力素养和技能、生产力要素 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动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 群和培养高质量数字人才,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技 术的迅猛进步和不断更新,涌现出了以GPT、文心 一 言、火山、Kimi 等为代表的国内外 人工智能大模型,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探索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工具,以快速、经济的方式创造大量内容,从而为人们的 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并满足各行业的特定需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应回归育人本源,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 问,承担起新质人才培养新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 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要求具备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意识、掌握人工智能的应 用、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面向智能时代,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已达成共识。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高阶认知能力、复杂技能的组合运用能力和与强人 工智能的协作能力。
目前市场上缺乏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的系统化、专业化教材,无法满足应用本科、职 业院校的教学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培训的要求。因此,编写一本知识适度、技能实用、交 互性强、AI赋能、师生能快速入门且适合人机协同教学培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识课教 材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本书涵盖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基本知识、提示词设计方法、Al 生文、 AI绘 画 、AI数据分析、Al视 频 、Al智能体、Al 伦理等内容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 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和专业等场景中。教材同时在拓展部分融入信息技术基础相应模块 的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2)形态新颖。本书充分发挥AIGC 的作用,采用“预设+生成”设计教材内容,采 用“问答式、探究式、交互式”实现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采用“大模型智能体”实现生 成个性化教学资源、智能辅助实训与智能评价,探索了“教、学、评”一体化的问答式、 多模态、智能化教材新路径。
(3)体例创新。本书基于人智协同教育理念,充分发挥Al 的作用,采用AI 导学、Al 助学、AI 助 训 、AI 拓学体例,同时融入教学设计、实施与智能评价,真正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人机共评。
(4)任务驱动。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场景引入与AIGC 在工作、学习、生 活、科研、伦理中的典型场景结合,将学习置于任务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机协同。本书突出了师生与AI 的协同,强调了在人机交互中如何充分使用人 类和机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达到预期的输出结果。
(6)Al 学伴。本书使用前沿的Al Agent 技术,每一章节都配有对应的智能体助手, 通过有趣、有用的智能对话方式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反馈和推荐,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 质量。
(7)产教融合。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字节、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头部大模型企业的 支持,融入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场景。同时使用Al 工具(如豆包、扣子、智谱清 言、文心一 言、Kimi Chat、LiblibAl、剪映)进行内容生成与智能体开发,突出这些工具 的强大能力、易用性等特点。
(8)资源丰富。本书提供素材文件、教学视频、教学PPT、 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大 纲,同时开发了配套的智能体等教学资源与平台。
本书由曾文权、王任之担任主编,苑占江、张启项、王羿夫担任副主编,国家首批 人工智能领域教师创新团队相关成员杨玲、哈雯、韩天琪、孙巍、黄丽霞、冯翔飞、夏丛 紫、许赢月、陈筱、杨家慧、杨忠明、赵曦等参与了编写和审稿。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教育 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孙善学教授、韩锡斌教授,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 指导委员会王钧铭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VC 主席安淑梅女士及编委会专家委员等专家的 指导与支持,他们的指导使本书内容更加符合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定位和要求。感谢本书中 所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者与经营者,他们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提升国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素养和应用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可作为可单独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也可作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升级替代 教材。建议学时为32~48,可根据学校专业和企业实际,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限于编者 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挚期盼诸位专家学者、使用本书的师生们和企事业单位人 员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