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这本书时,一个特别的对话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几
年前,我参加了一场中小企业峰会,和一群企业家聚会聊天。当
时话题聚焦在一位刚刚上任的女性 CEO(首席执行官)。我原以为
大家会热烈讨论她如何规划企业战略、如何打造团队协作,但出
人意料的是,有人突然问了一句:“她结婚了吗?”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某种开关,原本专业的讨论立刻被转移到
了她的个人生活上。有人猜测她的婚姻状态,有人分析她的家庭
背景,甚至还有人对她未来的“稳定性”提出疑问。那一刻,我
意识到,在很多人眼中,女性高管的私人生活似乎比她们的商业
决策更值得关注。
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女性领导者常常被贴上标签:她们的性
别、婚姻状态,甚至着装风格,往往成为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焦点。
无论是家族企业的继承者,还是独立开拓的变革者,她们的职业
表现都容易被淹没在性别化的叙事中。
想想宗馥莉刚接任娃哈哈集团时铺天盖地的报道,“未婚”的
标签一次次抢占了头条,而她的企业愿景和管理思路却鲜有人真
正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偏见:为什么我们
评判女性领导者时,总是先关注她们是否符合某种传统生活标准,
而非她们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贡献?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贯穿在女性职业生
涯中的普遍困境。女性领导者往往要承受远高于男性同行的期待
和标准,以证明自己不仅“足够优秀”,还要“无懈可击”。
它让我想起发生在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希瑟,一位在金
融界初露锋芒的女性领袖,不仅是管理着一家数百亿美元资产
的私募基金公司的董事长兼 CEO,还是一位勇于破旧立新、不
畏挑战的女性标杆。我曾邀请她到我在美国的大学商学院分享
经验。
她充满激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在父母全然不知
的情况下改换大学专业,通过辛勤打工完成学业;在面临 20 个工
作机会时,为什么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毫无关联的金融行业;在金融
界男性主导的背景下,如何从一名基层员工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
又如何抓住一个偶然的机遇,主动申请到澳大利亚的 CEO 职位,
并在许多男性候选人不愿离开美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迈出这
一步;如何撰写一份详细的战略计划,不仅说服了总部,还成功地
引领澳洲分公司实现飞跃;在随后的 5 年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
和智慧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命运;当一个表现不佳的纽约私募基金公
002 | 心性 —— 女性管理者的 8 项自我修炼
司提出挑战,邀请她成为董事长兼 CEO 时,她为什么勇于接受,
并且怎样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公司的颓势,使之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她的故事极大地激励了听者,在提问环节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其中一位男性学生问道:“您频繁更换工作、四处奔波,您的丈夫
是怎么看待的?”希瑟平和地回答:“他非常支持我,因为他是全职
父亲。”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让全场一片寂静。为了缓解这一尴尬
氛围,她幽默地补充说:“我丈夫每天送孩子上学后会去和其他全
职妈妈们喝茶,但喝完茶后,她们就不再带上我的丈夫了,因为
她们要去做指甲。”这引起了全场的笑声。我的学生群体,来自美
国、欧洲各国、印度、东南亚国家、韩国和中国等,背景丰富多
元。他们的反馈和交流揭示了一个跨文化共识:性别与管理的议
题,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让人关心。这促使我们思考,如
何在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并解决性别平等面临的挑战。
希瑟的分享不仅讲述了她在职场奋力拼搏的故事,更深入挖
掘了性别角色和传统观念如何影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工作环境中
的晋升之路。她的经历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对女性职场角
色的固有预期,以及她们为突破这些桎梏所面临的挑战。
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旅程,更是对
那些在追求职业成功过程中勇敢面对挑战、不屈不挠打破性别偏
见的女性的肯定。她的经历鼓舞了其他女性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勇
于突破,同时也促使男性反思,共同支持构建一个性别平衡的工
作环境。
写在前面 | 003
此外,希瑟与伴侣之间互补的角色关系,展示了现代家庭中
性别角色的多样化和转变,挑战了传统的刻板印象,为建立基于
平等与尊重的伙伴关系树立了典范。
希瑟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卓越成就,更是对职场中性
别平等和多元化的有力诠释。她的经历激励我们重新审视,探索
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提醒我们,每
个人,无论是什么性别,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追求自己的
梦想。
在这个跨文化的讨论背景下,希瑟的故事成为一个关键的反
思起点,引发了我们对性别、管理和职场文化的深入探讨。通
过她的演讲,我们被启发去思考:当对女性领导力和家庭角色的
理解被广泛接受时,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变得更加多元、包容和
美好。
2023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
尔丁(Claudia Goldin)通过对过去 100 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男女
工资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于女性在育儿方面的无偿工作,传统上
女性承担了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美国咨询巨头麦肯锡在 2023 年
的一项全球调研中发现,管理层中女性的占比约为 40%,体现了
社会的进步。而在高层管理者中,女性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22% 上
升至 2023 年的 28%,尽管这代表了明显的进步,但前路依旧遥
远。在全球最大的公司——那些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 GDP 的《财
富》500 强企业中,女性 CEO 的比例在 2023 年仅为 5.8%,2024
004 | 心性 —— 女性管理者的 8 项自我修炼
年虽创下历史新高,但也仅为 10.4%。根据彭博社(Bloomberg)计
算,在标准普尔 500 指数所覆盖的公司中,名为 John(约翰)或
James(詹姆斯)的 CEO 数量甚至比所有女性 CEO 加起来还要多。
在中国,近年来女性高管的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CEO 为
女性的公司在上市公司的占比为 6.4%,财务总监为女性的占比为
26.3%,董事会成员有女性的占比是 13.8%,都超过了全球平均水
平。在商业领域,中国女性成为高管已不再是新鲜事。除了宗馥
莉,新希望的刘畅、香飘飘的蒋晓莹、美邦服饰的胡佳佳、信德
集团的何超琼、达利食品的许阳阳、华为的孟晚舟、格力电器的
董明珠、华熙生物的赵燕等,都是杰出的女性领袖。这些女性担
任董事的中国上市公司,在生物医疗、科技创新、互联网大数据
等领域的比重越来越高。美国前总统拜登曾在多次演讲中提出提
高女性在企业管理层的地位,并引用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
法,有趣的是,《福布斯》后来特别指出这句话的原作者是毛泽东
主席。
尽管中国企业高层女性管理者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
平,但女性在职场上仍面临众多挑战。正如前文提到的,在关于
一个成功女性管理者的新闻报道中,对其个人婚姻状况和性别的
过度关注,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组织心理学家沙因(Schein)曾深刻指出:“谈到经理,人们
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男性。”这句话揭露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在
许多国家,性别角色和管理岗位紧密相连的刻板印象不幸地得到
写在前面 | 005
了普遍认同。面对这一现实,不少女性在追求管理职位的征途中,
觉得自己必须展现出更多被视为男性的特质。
这种观念让许多人陷入一个常见的误区:女性管理者似乎只
有披上“男性化特质”的外衣,才能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而忽
视了自身独特而宝贵的特质,仿佛这些特质与成功无关。事实
上,为了打破偏见并赢得广泛认可,女性管理者往往需要展现
更卓越的资历和背景,并在事业上取得耀眼成就。这种现象在
心理学中被称为“双重标准”和“期望突破效应”。美国杜克大
学的阿什莉·罗塞特(Ashleigh Rosette)和利·托斯特(Leigh
Tost)的研究则为女性领导力带来了令人深受鼓舞的发现:当女
性高管将男性化特质(如果断)与女性化特质(如关怀)融合
时,不仅会获得更积极的评价,其整体领导效能也常被认为超
越男性领导者。这一研究为女性领导力的独特优势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持。
我曾与新希望集团的联合创始人李巍女士探讨过这一话题,
她提到女性管理者常需要在“雌雄同体”中找到平衡。这一观点
正与我在本书提出的“双关爱(2 CAREs)”模型相呼应。在这
个模型中,女性管理者既可以展示男性化的管理特质,如自信
(Confidence)、决断力(Assertiveness)、重新思考(Rethinking)
和进取精神(Enterprising),又能够保留女性化的管理特质,如关
怀心(Compassion)、利他性(Altruism)、坚韧(Resilience)和授
权(Empowering)。两种特质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女性管理者的
006 | 心性 —— 女性管理者的 8 项自我修炼
领导力风格,也可以为其在职场中赢得更多认可提供有力支持。
本书基于国际管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融合最新学术成果和
众多女性高管与创业者的真实经历,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女性在职
场中的现实挑战与潜在可能性。希望这些故事与分析能够为每一
位读者——无论性别——提供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职场定
位,勇敢应对挑战,突破性别偏见。
本书通过对研究和案例的深入剖析,提出的“双关爱
(2 CAREs)”模型(图 0-1),力求为女性领导力勾勒清晰的方向。
通过整合自信与关怀心、决断力与利他心、坚韧与重新思考、进
取心与授权这些核心特质,女性管理者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环
境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
图 0-1 双关爱(2CAREs)模型
写在前面 | 007
本书并不试图提供普适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前沿研究、真
实案例和深刻反思,为读者开启思考的空间,启迪新的可能。在
这段探索与成长的旅程中,愿你感受到启发与力量,找到属于自
己的平衡,与时代同行,创造属于你的精彩未来。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一个重要的方法模型,致力于解析在决
策和评估事件时常见的误解:我们往往不能清晰地区分意图、行
为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人们常常抱怨:“我只是想要下属进步,他
们怎么就不理解呢?”或“难道我的老板没看到我的努力吗?我所
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团队和公司的利益吗?”这些反映了一个广泛
存在的误区:混淆了为集体利益服务的愿景(意图)、与集体的具
体互动方式(行为)和实现团队业绩提升、满意度增进的结果。
尽管意图可能会影响结果,但它并不能保证直接促成与初衷相符
的行为或带来预期的结果。这种情况被称为预测的信度问题。我
们因实际结果与期望不符而感到遗憾和焦虑,错误地认为意图必
然会导致特定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预期的结
果。当结果不尽人意时,我们感到不快。本书强调,所有的反思
都不应仅局限于当前,而应视为一种持续变化所带来的结果的改
善和提升。
重要的是,意图、行为与结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
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结果反过来影响意图,行为揭示了意图的真实
性,同时也受到结果的影响(图 0-2)。这种相互作用强调了在任
何领域内,尤其是在领导力的培养上,理解并应用这三者之间的
008 | 心性 —— 女性管理者的 8 项自我修炼
动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这个方法模型,本书深入探讨了女
性领导者所需的意图与行为,详细分析了它们的重要性(即促进
意图)、如何付诸实践(即促进行为),并穿插了评估与跟踪的环
节,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结果。
图 0-2 意图、行为与结果构成动态循环
在深入探讨女性领导力的过程中,本书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
界限。通过提出“双关爱”模型,本书不仅为女性管理者搭建了
一个展示其独特优势的平台,也向所有追求有效领导力的人士开
放了宝贵的视角。本书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性别
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深入分析了女性高层领导的案例和
自我反思,旨在鼓励读者去发现和培养那些能够提升他们领导力
效能的关键品质。
写作本书,绝不仅限于为女性管理者勾画出职业发展路径,
写在前面 | 009
更希望为所有领导者,提供一些可能的启示,哪怕这些启示仅
仅能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带来一丝助益。我满怀谦逊与求知欲,
真诚地邀请你一起,踏上这段探索知识与个人成长的旅程。
若你愿意,就请让我们共同迈出这一步。
010 | 心性 —— 女性管理者的 8 项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