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随着计算能力、数据存储能力和算法不断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从初期的理论探索阶段,迈向了深刻影响经济、产业和社会的实际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它与数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交织融合,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技术体系。正因如此,人工智能被誉为21世纪科技创新的“万能钥匙”,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重新塑造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我国早在2017年就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该计划特别强调,未来我国的高校应成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成为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实施的核心引擎。为此,教育部鼓励高校在专业课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综合性研究能力。同时,政府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平台,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紧密契合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需求。课程内容覆盖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框架,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深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 跨学科。人工智能跨越计算机、数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2) 综合性。本书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知识表示、推理、搜索、规划、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子领域,提供了对人工智能学科的全面概览。

(3) 前沿性。在深入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纳入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发展动态,引入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和智能机器人等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前沿进展及人工智能的先进工具与解决方案。

(4) 实践性。除理论知识外,本书还在实践中介绍编程语言、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框架,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锻炼其分析、设计和工程能力,从而为其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就业或深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书源自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目前,课程视频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已超过16万次播放,并收获了大量本科和研究生的高度评价。许多学生表示,这是他们接触人工智能以来最适合入门的课程,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和动力所在。根据来自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反馈意见,作者深刻感受到广大学生对一本简单易懂、适合入门的人工智能教材的强烈需求,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与市面上大部分人工智能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删减了冗繁、生涩的内容,摒弃了“水漫金山式灌输”的写作方式,避免了学生课上昏昏欲睡、课下自学乏力的教学困境,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实践导向的学习路径,力求将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与核心技术以更加直观和高效的方式呈现,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深刻理解。

为便于教学,本书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程序源码、习题答案和微课视频。

人工智能导论与实践(微课视频版)

前言

资源下载提示

课件资源: 扫描目录上方的二维码获取下载方式。

微课视频: 扫描封底的文泉云盘防盗码,再扫描书中相应章节的视频讲解二维码,可以在线学习。

本书由何东彬担任主编并负责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何东彬负责第3~5章的主要编写工作,杨争艳负责第1、2章的编写工作,宋宇斐负责第6章的编写工作,朱艳红负责第4、5章的部分编写工作及全书的审稿、校订工作,李慧和游紫暄参与了本书的插图绘制和表格设计等工作。本书得到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河北省教育厅“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人工智能导论》,石家庄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JGXM202304Z)等的支持。

最后,感谢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支持的领导、同事和家人。在未来的版本中,作者将继续完善内容,同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习者,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