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1.“罗老师,又在写新书吗?”

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我被业内同行和同事从小罗到老罗,一直到现在被叫成了罗老师。我意识到,首先这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你的一种尊称而已,也是一种正常的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次,之所以被同行尊称为罗老师,我想也许是多年前连续出版了《品悟性能优化》《感悟Oracle核心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服务案例精选》三本技术书籍之后,在业内积攒了一点儿小名气,罗老师的名头才逐渐被更多人传开。其实,当今社会凡是对某人的某种能力有某种认可时,人们都会毫不吝啬地赋予老师称谓。自己深知切勿当真,因为天外有天、行行出状元。事实上,在IT行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年代,老师这种称谓反而令我倍感压力,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倚老卖老,否则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罗老师,又在写新书吗?”每当遇到同行友善甚至期待的问候时,我内心其实都诚惶诚恐。一个人的知识、思想、经验、能力有限,何况我已经写了三本关于Oracle数据库方面的书,真有点儿江郎才尽了。

但是幸亏作为男儿我没有入错行,青春年少时代选择了IT这个迄今依然朝气蓬勃的行业;幸亏我一直在Oracle这个不仅技术和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极具创新能力的伟大公司就职;也幸亏我的服务工作一直要面对各行各业客户的各种需求和挑战。总之,这么多年来我是一直被大环境裹挟着往前走的。更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扑面而来,只要用心,更多的IT行业实施经验也自然积累下来了。

现在可以告诉关心我的同行和客户们,其实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写,一直在积累。在学习到某些Oracle新技术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实际项目实施Oracle某些产品和技术时,我都可能拍案叫绝,进而文思泉涌。我经常白天忙正常工作,晚上则在沉淀自己,甚至在出差的酒店、在飞机上、在高铁上,我都可能有感而发。现在希望又来一次厚积薄发,将这些年辛苦写下的文字形成一本新书。

2. Work与Talk

记得在2001年初夏刚加入Oracle中国公司不久,我有幸去桂林参加了当年的Oracle中国公司FY02年度Kick-off会议。那次Oracle中国公司总经理出席了我所在的顾问咨询部(Oracle Cosulting Service,OCS)的内部会议,在会上他对我们部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Oracle公司技术人员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就是3个T:Talk、Talk、Talk,另一类就是3个W:Work、Work、Work。”他的言下之意是第一类技术人员只会宣传和讲解产品和技术,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第二类技术人员则只会做具体工作,不善总结和表达。“我希望你们OCS技术人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Work the Talk & Talk the Work。”大老板希望我们不仅有真才实干,而且能说会道。

今年恰好是我加入Oracle中国公司20年,当年老总的这番要求,的确在我的20年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20年来,我分别在Oracle两个服务部门OCS(Oracle Consulting Service,顾问咨询部)和ACS(Advanced Customer Service,高级客户服务部)耕耘了6年和14年。早年Work更多一些,但更多时候是Work the Talk & Talk the Work,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线实施越来越少,Talk则更多了。

“罗老师,你不像IT男,你挺能喷的。”——不知这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同事的褒或贬。

“罗老师,我高度怀疑你是被理工科耽误了的文科生。”——这是某同行看了我的文字之后对我发出的调侃。

其实,我的Talk能力肯定不如3个T的同行,Work能力又肯定不如3个W的同行,我最多只是Talk能力略高于3个W的同行,Work能力又略高于3个T的同行,也就是在Work the Talk & Talk the Work两个方面略有优势而已,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我可能是IT行业里面比较会写的、会写的人群中我又是比较懂IT的。

总之,我赶上了21世纪崇尚跨界英雄的好时代,哈哈。

3.本书的内容、体裁和风格

博文和随笔风格

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了显著变化,现代人可能很难静坐书桌前从头到尾阅读一本数百页的书籍,尤其是枯燥的技术书籍。在地铁里、在出租车上、在候机的排队中,人们通过手机几分钟快速浏览一篇专注于某个话题、某个技术点的文章,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广泛的知识获取方式。虽然这种方式难免导致知识碎片化,但日积月累之下,还是能令人们收获颇丰。

相比我前几本书按技术专题组织的鸿篇大作,我也决意采取互联网时代的博文、微信群文、公众号文等新形式,以每篇文章专注于IT行业尤其是Oracle数据库的某个技术话题为原则,以阅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体量开始撰写。几年下来,已有数十篇之多,虽然是博文和随笔风格,但自我感觉每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知识和思想,甚至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如果能汇集成书,一定对同行有所帮助,至少能引起一定共鸣甚至争论。

技术畅销书风格

记得我在10多年前第一次尝试写书时,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我的样章之后,给我的评价是:“罗老师你这种以技术为背景,穿插案例和感悟的风格,我们出版业叫作技术畅销书风格。这种风格的书比纯技术书籍可读性、趣味性更强,市场更容易接受。”

是的,我一直在国内各行各业IT系统一线奔波,案例、故事太多,更广泛接触各界人士,这些人生经历给了我太多养分,也给我的写作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在我的前几本书中就基本形成了“技术、案例、感悟”各三分之一的写作风格。

本书尽管采取博文方式,但我依然将保持这种夹叙夹议的风格,每篇文章依然包括技术、案例和感悟三种元素,甚至在案例和感悟这些可读性更强的方面付诸更多笔墨,令大家能看起来不累,甚至作为睡前消遣读物。

做事方法重于技术本身

我的这种写作风格其实早就被业务同行知晓,也得到了一定肯定:“罗老师的书呀,主要讲述的是做事的方法、经验,技术细节还是要去看MOS(My Oracle Support)。”

是的,以我自己从业几十年的体会,我们国内IT行业几乎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在同步发展,我们不缺乏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运用,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做事的方法、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实这些先进的观念无外乎就是更综合平衡地考虑问题、更有的放矢地运用技术、更科学严谨地考虑投入产出比、更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问题发生,等等。我希望在本书的每篇文章中,您能看到我们国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先进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于弥补这种差距的实实在在的可落地的实施策略和建议。我想这种结合实际案例的生动阐述,一定能令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希望能触动大家并加以深思。

需要补充的是,我讲述的方法、经验其实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在与广大客户同呼吸、共命运的日夜相处中,也是在借鉴以Oracle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外先进IT公司的理念中,共同总结和提炼的。还要补充的是,技术细节不能只看MOS文章,因为MOS文章是一个技术点一篇文章的网络式、碎片化知识。如果欲全面、深入吃透一门技术,还是参考我经常给广大客户推荐的:看Oracle官方联机文档吧。于是,在本书中只要涉及具体技术,我还是会在该文后附上该技术更深入、更专业的资料链接,包括Oracle官方联机文档相关章节和MOS的文章号。把心沉淀下来,潜心研究一个领域、一门技术,是当下人们都需要具备的精神。

总之,本书文字叙述将多于程序、脚本和代码。欲了解更多干货,请看Oracle相关技术文档和MOS等网站更多资源。

杂而不乱,随笔而不随性

尽管是博文、杂文和随笔形式,大家不用从头到尾按顺序翻阅,但一本书还是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以便尽量获取比较系统的知识。因此,本书我还是计划以IT系统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即以IT系统建设方法论、架构设计、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等时间轴为主线,加上我的服务本职工作和新技术等篇章进行文章的组织,希望做到杂而不乱,随笔而不随性。

于是,新书的书名也决意定为《数据库老兵工作札记》。

作者

2025年3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