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编  委  会

主 编:张金慧  袁建群  姚琼丽

副主编:王 敏  陈 斌  白 玉  钟小川

编 委:黄伟杰  王亚静  李元红  吴小芳  

    李章敏  张 申  刘诗娴  赵林林  

    张小芳  邓 丹  陈 薇 

前  言

心理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更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个部委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创新性地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也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新的特点。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就业竞争等多重挑战。同时,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经受着新的考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具有鲜明的体验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课程主要通过老师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和行为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不断提升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韧性,掌握应对压力、挫折和心理危机的方法,以及心理调适和促进心理发展的技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本书为第2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全面修订。本次修订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优化内容框架。本书对原有章节进行科学整合,将第一章和第十章合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重点围绕适应与发展、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生命教育、职业规划等核心主题,构建了更加系统的九章内容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适应与发展,大学生自我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与性,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强化课程思政。在内容编排上,本书创新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每章开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子,导入主题;通过“身边故事”激发学生共鸣与反思;设计“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探索与成长;设置“拓展阅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精选兼具工匠精神与职业特色的案例,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删除“辅导案例”和“资源推荐”;课后习题在简答题的基础上新增选择题和判断题,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本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第三,拓展教学资源。在原有数字资源基础上,新增系列微课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中相应位置,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教师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拓展知识,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第四,突出实践应用。编写团队由深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资深专家以及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组成,确保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全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行合一,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广泛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向有关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深知本书仍有改进空间,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完善。

为方便教学,本书提供配套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和模拟试卷,读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此外,拓展阅读和微课视频,读者可扫描相应章节的二维码进行学习。期待本书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编 者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