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编 委 会

主 审 黄永宜

委 员 党亚莲  冉久飞  田  力

    董  薇   伍崇利  黄泓嘉

主   编 田  力   黄泓嘉

副主编 牟  萍   钟  华   孙柳艳

编   委 孙柳艳  钟  华   黄泓嘉

           董  薇   湛  欣   田  力

           陈洪伟  张天意

前 言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必然要求。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高等院校应立足新时代职业发展变革趋势,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帮助青年学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人生坐标,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个人价值。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组织编写。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开始在全体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大一和大三学生,分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Ⅰ(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Ⅱ(就业指导部分)”的教学。2014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特色教材课题,并于2015年8月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重庆师范大学)》。自该教材出版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也在不断地梳理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的得失,逐步构建完善了“121N”全程生涯教育体系。作为该体系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也成功获评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为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全面反映学校近年来的教学反思与新兴的成果,学校决定对2015年出版的教材进行改版升级,2022年新版教材正式出版,2025年修订再版。

2022年的新版教材在原教材内容基础上扩充完善并一分为二,形成两本独立的教材,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务》,分别应用于大一和大三的相应课程教学。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高度贴合,设计上也更方便学生学习。二维码链接的引入,不但增加了相关知识的容量,也为课堂互动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方便。教材中使用的大部分案例均为校本案例,且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融入“时代楷模”、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凸显了榜样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本次再版对新版教材的以下部分进行了优化:一是调整了内容结构。每章前增加了“知识图谱”,对本章知识点进行了全景呈现,便于读者了解章节知识的全貌;将“课后思考”改为“思考练习”,增加了题目数量,丰富了题目形式,便于读者巩固知识、掌握重难点,也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效果检验。二是对正文内容进行了修订和优化。将新时期社会大环境、职业大环境的变化,如人工智能(AI)、数字化技术等对“产业—行业—学科专业—职业—岗位”的影响等融入各章内容。比如,就业信息收集渠道部分新增了“短视频+直播”形式,简历部分增加了AI简历制作,笔试部分更新了公务员考试的最新变革内容,等等。三是优化扩充了教学资源。对部分“典型案例”或正文中列举的案例进行了替换,体现多学科、多行业、多区域的特点,将叙事聚焦职业发展现象或问题本身;使榜样人物或事件更具识别度;对部分“拓展阅读”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确保二维码链接的适宜性和准确性。

本书编写组成员是重庆师范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核心骨干和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书由田力、黄泓嘉任主编,由牟萍、钟华、孙柳艳任副主编。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孙柳艳编写,第二章由钟华编写,第三章由黄泓嘉编写,第四章由董薇编写,第五章由湛欣、田力编写,第六章由田力编写,第七章由陈洪伟编写,第八章由张天意编写。全书由田力统稿,由黄永宜审定。

本书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读性,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借鉴了一些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在此谨向这些文献和网络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及时间所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本书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模拟试卷,读者可扫下列二维码获取。另外,本书还通过拓展阅读来丰富教学内容,读者可扫相应章节二维码进行学习。

编 者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