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刚、苗严、何慷
定价:88元
印次:1-2
ISBN:9787302585831
出版日期:2022.09.01
印刷日期:2023.10.25
图书责编:秦娜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校园设计中的“庙学制度”,以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从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领域揭示中国古典大学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特点机器规划思想。全书分三个部分,“庙学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推动其主导校园设计的儒学基因;“庙学制度”城乡规划学层面的基本特征及规划思想;“庙”与“学”建筑学层面的建筑设计代表性特点。
冯刚,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主持校园规划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著有《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本书为该领域系列专著的第二本。在《建筑师》《建筑学报》、《新建筑》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与篇,出版其它领域专著及教材三本。以主要设计人完成校园规划及文教建筑设计作品二十余项。本人所从事的校园规划领域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前列。
前言 “庙学”一般指在中国古代依托孔庙建立的学宫。这种庙与学的并置现象,普遍 存在于中国古代官方学校中,对私学的建设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庙”指孔庙,亦 称孔子庙、先师庙、文庙,是以传播儒家文化、尊崇圣人孔子为目的的祭祀性场所 和精神性场所。“学”指学宫,即以“明伦堂”为核心的学校形制,是学校传播儒学、 教育生员的功能性场所。“庙”为“学”之精神内核,“学”为“庙”之现实功用。“庙” 与“学”并置设立,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图0-1)。中国古代官学 教育建筑群中这种孔庙与学宫的二元并置现象(宋代有“即庙设学”之说),很多研 究中也常称其为“庙学制度”“庙学合一”等。考证文献,并未见关于这一校园规划 格局以官方制度或定制确定下来的明证,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朝历代逐步确立的 演变过程。 图0-1 清同治时期德阳县文庙图 本书研究的“庙”主要指历朝国家孔庙和地方官学中的孔庙,而对于中国古代 孔庙的其他类型,如阙里孔庙、孔子家庙、纪念性质的孔庙、书院私学中的孔庙等, 因与官学联系甚微,所以不纳入研究范围;“学”则主要指古代官方的正式学校,而 中国古代官方的专业学校(如教授医学、算术等内容的学校)不与孔庙结合,也不 纳入研究范围。没有把它们纳入本书研究范围的原因有:从性质上来讲,地方正式官 学与书院有着本质的不同。官学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治“企图”的。“庙”是 官学中严格教化学生的精神主体,其地位远高于“学”,带有强烈的阶级意志。书院 (图0-2、图0-3)则不同,它以传授学问为主,以讲堂为核心,以斋舍(满...
第1章 中国古代官学建筑庙学并置历史考 / 1
1.1 西周至两汉——国学中“庙学”关系初立及地方官学的萌芽 / 3
1.2 三国——动乱下孔子主祀地位初立 / 9
1.3 西晋——国子学首现及太学分立 / 11
1.4 东晋——国家孔庙初立 / 12
1.5 南北朝——地方学校孔庙的出现 / 14
1.6 隋朝——国子寺的延续与国子监初现 / 20
1.7 唐朝——地方孔庙由“星火”至“燎原” / 21
1.8 两宋——孔庙的继续发展 / 25
1.8.1 北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 26
1.8.2 南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 32
1.9 辽、西夏、金——庙学并置格局的混乱及止步 / 38
1.9.1 辽 / 38
1.9.2 西夏 / 42
1.9.3 金 / 44
1.10 元朝——庙学并置格局终确立 / 47
1.11 明朝——启圣祠对庙学并置格局的影响 / 51
1.12 清朝——庙学并置格局鼎盛及没落 / 63
第2章 庙学并置格局下的官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 70
2.1 庙学选址 / 70
2.1.1 风水形势,与自然山水对话 / 71
2.1.2 因旧更新,节材省力 / 76
2.1.3 多在城内,东为上位,南向为尊 / 79
2.1.4 规避科第不佳、闹市扰学、水患圮学、用地湫隘等问题 / 81
2.2 官学校园与城市建筑的对话 / 84
2.2.1 文昌阁 / 84
2.2.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