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夏
定价:13元
印次:1-1
ISBN:9787302054504
出版日期:2002.05.01
印刷日期:2002.05.20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对明清时期十种有代表性的小说名著的创作与成书、作品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追求、小说人物形象与语言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揭示其特质和内涵。
一 在旧文学传统里浸淫已久的人大概多数都会首肯下面的判断,那就是:“中国文学的好处在诗,不在小说。”①这句话文雅而又简要地凸现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小说算不上正式文学作品,也不是最好的文学作品。即使是20世纪下半叶出生的人,多少也会受到这种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上小学时,上距大力推崇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成就的“五四运动”已有半个世纪,但在课堂上从来无缘接触古代小说。古典文学给我的印象是若干首唐诗,后来慢慢增加了宋词、元曲和古文名篇。直到70年代末笔者进入大学,才第一次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说界革命”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揭开了新文学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否定旧文学,倒是在旧文学里特别给予了旧小说——传统的文学观念上历来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读物——一个崭新的评价:通俗小说不仅是一种正式的文学样式,且完全可以和诗、词、曲、赋并立,旧小说中的几部杰作更堪称中国文学的经典,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和曹雪芹,完全可以和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人并列。 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许多言论,现在看来难免显得激进甚至幼稚,可是他们当年热情洋溢地推崇通俗文学,对其中的杰作赞赏有加,实在是一种现代眼光和现代气派——从此中国文学殿堂再也不是昔日的三六九等,各种文体第一次没有了约定俗成的尊卑,而是“众生平等,法无高下”。这种平等的文学观念,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一直维持着严格的文化等级秩序的国度里,简直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大为改变,而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承认通俗文学也是中国文学里不可忽略的成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