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是针对留学生本科生撰写的专业教材,适合大学中文系一、二年级的留学生使用。《全书》共十七讲,按照文体分为诗歌、散文、小说三个部分。选取的课文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根据留学生本科生的程度,每一讲都安排了词语解释、作家介绍、作品分析,并设置了相应的练习题目。有些课程后面附录了“阅读课文”,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很多情况下,在为中文专业国际学生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时候,人们大多以中国学生的方案为蓝本,简化和降低要求,以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了。其实这可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误解。我们往往只看到国际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国学生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国际学生的特有优势。比如,许多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不错,国际学生拥有自己的母语资源,国际学生熟悉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中国学生所不具有的。调用这些资源,开展语言对比和比较文学教学,国际学生就拥有天然优势,他们就有创新的着力点。国际学生的课程和教材,不能只是中国学生的简易版。如何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提供创造性的空间,使国际学生得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恐怕是中文专业国际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文在国内教学和在国外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对此重视显然不够。国内对外汉语出版物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在国外直接使用的却少之又少。对于这一点,海外教师多有感受。教学环境的不同,因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课时的巨大差异,都应该在教材中充分反映出来。 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本身就处于数字化的前沿。国际中文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无论对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抑或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必行之路。数字化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是学术、艺术和技术“三术”融合的结晶。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还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数字技术给教学革命带来的最大可能性。如何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利用手机开展自主性和交互性学习,以适应现代人的学习形态,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清华的中文国际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1950年9月11日...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诗歌

第一讲臧克家与《有的人》(3)

第二讲流沙河与《草木篇》(10)

第三讲北岛与《回答》(15)

第四讲舒婷与《致橡树》(22)

第五讲顾城与《诗二首》(30)

第六讲余光中与《乡愁》(35)

散文

第七讲冰心与《小橘灯》(43)

第八讲贾平凹与《弈人》(52)

第九讲余秋雨与《酒公墓》(63)

第十讲史铁生与《我与地坛》(78)

小说

第十一讲茹志鹃与《百合花》(113)

第十二讲高晓声与《陈奂生上城》(132)

第十三讲张洁与《爱,是不能忘记的》(153)

第十四讲陆文夫与《围墙》(184)

第十五讲汪曾祺与《受戒》(239)

第十六讲冯骥才与《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265)

第十七讲铁凝与《哦,香雪》(284)

后记(305)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