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撰写的教材,适合大学本科二、三年级使用。按照文体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部分,所选课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每一讲都有词语解释、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等内容,并设置了相应的练习题目,以便留学生的需要。

很多情况下,在为中文专业国际学生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时候,人们大多以中国学生的方案为蓝本,简化和降低要求,以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了。其实这可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误解。我们往往只看到国际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国学生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国际学生的特有优势。比如,许多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不错,国际学生拥有自己的母语资源,国际学生熟悉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中国学生所不具有的。调用这些资源,开展语言对比和比较文学教学,国际学生就拥有天然优势,他们就有创新的着力点。国际学生的课程和教材,不能只是中国学生的简易版。如何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提供创造性的空间,使国际学生得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恐怕是中文专业国际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文在国内教学和在国外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对此重视显然不够。国内对外汉语出版物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在国外直接使用的却少之又少。对于这一点,海外教师多有感受。教学环境的不同,因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课时的巨大差异,都应该在教材中充分反映出来。 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本身就处于数字化的前沿。国际中文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无论对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抑或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必行之路。数字化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是学术、艺术和技术“三术”融合的结晶。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还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数字技术给教学革命带来的最大可能性。如何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利用手机开展自主性和交互性学习,以适应现代人的学习形态,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清华的中文国际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1950年9月11日...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诗歌

第一讲闻一多与\<死水\>  3

第二讲朱湘与\<采莲曲\>  10

第三讲徐志摩与\<再别康桥\>  17

第四讲戴望舒与\<雨巷\>  23

第五讲卞之琳与\<断章\>  30

散文

第六讲朱自清与\<背影\>\,\<荷塘月色\>  37

第七讲周作人与\<故乡的野菜\>  50

第八讲丰子恺与\<给我的孩子们\>  56

第九讲陆蠡与\<囚绿记\>  63

第十讲梁实秋与\<雅舍\>  70

小说

第十一讲鲁迅与\<药\>  81

第十二讲茅盾与\<春蚕\>  98

第十三讲郁达夫与\<薄奠》  128

第十四讲老舍与\<月牙儿\>  145

第十五讲沈从文与\<边城\>  180

第十六讲萧红与\<手\>  276

第十七讲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297

戏剧

第十八讲丁西林与\<三块钱国币\>  319

后记  334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