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于本世纪60年代初创于美国,之后英、日、前苏联等国的城市经济学相继得到发展。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发展较快,论著颇丰。

我国的城市经济在高速发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方针政策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作出科学的论证。这正是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神圣使命和不断发展与深化的动力。

清华大学注重培养既精通技术又懂经济的新型人才。据此,我从1980年起开设城市经济学课程;1985年编著了《城市经济学》教材。十几年来,主持或参加城市化、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经济论证、城市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区规划、城市现代化等若干项与城市经济有关的科研课题,其成果对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都有提高和扩充。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与邓卫同志合作重新编写《城市经济学》。邓卫同志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撰写有关城市问题的论文多次获奖;对本书的内容作了相当多的扩充和深化。书中许多问题的论述、数据与图表,选自我和我指导的研究生们共同完成的科研报告,在书中不再注明。

本书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 注重科学性。本书根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结合国情学习和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基本原理,以及西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一些普遍肯定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与论证;在描述一般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求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科学原理。

第二,注重实用性。本书运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多层次的剖析;同时,对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也从经济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扩大信息量、引证充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第三,注重时效性。本书完稿于1995年末,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基础上,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有关理论与方针政策;以及我国城市经济运行中的经验教训和热点问题。

撰写本书所确定的读者对象有两大类: 其一,是从事城市经济研究与管理、规划和建设的领导者与专业干部;其二,是做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本书可作为教材和参考用书。

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经济学,尚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从研究的对象到体系,从基本理论到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充实和提高。因此,本书虽力求正确无误,但限于水平,不成熟、甚致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文蕙

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