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的雏形源于我脑海中计划要开发的一门课程,课程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按照原计划,我准备把课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免费观看学习。这是因为,我一直不愿意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我希望知识能成为免费的东西,让所有人都不会因为钱的原因而学不到知识。不过我知道,其实大家不是因为没钱买不起书才不读书,而是懒得读书。
不管怎么样,那时我已经开始在写课程讲稿了。我准备把我要讲的每一个字都写下来。这个讲稿我曾经发布到网上,以吸收评论者的建议,不断做出更新和优化。也因为本书原先是课程讲稿,所以它的行文风格是相对口语化的。
每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拖延。很显然,我的拖延症又发作了。讲稿写了十几个章节,就准备无限期拖稿。而读者们现在能读到本书,多亏了一份要求我在某个截止日期之前写完这本书的合同。
在这个前言里,我来和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想写这本书。我准备从古希腊说起,但我很担心大家给我的书打差评,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前言所以我就略过“言必及希腊”,直接跳到我小时候。
从小,我就萌发一个奇怪的信念,这个信念到今天也没有改变,那就是,人类实在是太愚蠢了。
人类的愚蠢案例数不胜数。我们会为了一丁点儿短期利益而放弃重要的长远利益。我们会忌恨那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而不是向他们学习。我们固执己见,哪怕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固有的信念。我们自负骄傲,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丧失了填补自身无知的机会。
如果你们还想听,我会在第二章讲讲我们人类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在第四章谈到人类究竟有哪些系统性的愚蠢表现。在前言里,吐槽和自我吐槽就先到此为止。在我意识到人类的愚蠢之后,还在中二时期的我,就开始满怀雄心壮志地思考该如何提升人类的智慧。我开始详细地设计解决方案,后来我发现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其实就叫作“教育”。那时我就更深刻地明白,在自己瞎想之前,应该先去查查别人已经有的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无所不包,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到初中新增的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再到大学的那些细化出成百上千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这些教育内容都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或者至少降低人类的愚蠢。但我不是全能的神,我只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能在降低人类愚蠢的过程中,做些什么呢?
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讲批判性思维的书。在读完那本书之后,我如获至宝。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书籍系统性地阐述思维的方法,简直不能更赞!我立即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们推荐这本书,但领情的人却不多。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心灵鸡汤、励志故事、成功学等书籍也教人所谓的思维方法,这导致“思维方法”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而那时的我,对于大家的不领情,也没有应对之策。
时间飞逝,让我再说回当下。当下的我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认知心理学和分析哲学这两个领域内较为擅长,对逻辑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也略知一二。如果现在让我主动地向大家分享批判性思维这门思考的艺术,恬不知耻地讲,我很有信心。
但是实话还是要实说,每一个人都是有进步空间的。随着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发现自己还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当我知道得更多时,我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多少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本批判性思维教材,其实我几年前就想写,但我一直拖着,想着等自己知识储备得更丰富一些,再来向大家分享更成熟和完善的版本。而且我也知道,如果再拖几年,给大家呈现出来的书就会更好。
不过,有两个原因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现在就要开始做。
其一,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我突然出了意外,死掉了,那该怎么办?我胸中的万千世界,脑海中的无数知识,都会随着肉体的腐烂而消失。所以,一件事情能早点做,那就不要晚点做。
其二,我意识到,先低成本地做出一个Demo版产品,然后不断迭代更新优化,比自己闭门造车要强很多。这就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也是创业的思路。我不怕大家看到的第一版中有缺陷,我担心的是我无法尽早发现自己这本书中的缺陷。从各类读者的反馈当中,我能不断地完善这本书。如果可能,我可以在后续的版本中再给大家带来并不完美,但是更加优秀的书。
接下来我来谈谈大家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从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来看,你之所以应该读这本书,是因为你读这本书的收益大于你读这本书的成本。
先来分析一下成本。最明显的成本莫过于你为了买这本书所花的钱。在我看来,中国的书价普遍过低,你吃一餐饭的钱,就能买到我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写的书,真是太划算不过了。不过你们不会这么想,你们对这本书的价格的认知,是建立在这本书与其他书的价格比较之上的。在市场上,还有许许多多优质但又不贵的好书。一本书也许在美国卖200美元,按6.7的汇率就是1 340元。而翻译成中文,你也许只花不到40元就买到了这本书。而且网上还有那么多盗版电子书可以下载,愿意为书付钱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很早就亲身体会到了,做翻译其实就是做慈善。为了把国外的优秀思想成果翻译成大家更熟悉的中文,译者所消耗的心力远远不是翻译的报酬所能弥补的。而现在,我更清醒地意识到,写这种非虚构的知识类书籍也是在做慈善。我写东西的两大主要动力,一是向大家分享我的知识;二是更主要的是我实在看不下去观念市场上已有的那些垃圾信息和愚蠢的思想了。
所以,写作本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令我很开心的过程。我写的东西很多,大部分都是这类非虚构的知识性作品。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虚构的恐怖故事和科幻故事,写这类东西会让我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而写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种非虚构类的严肃知识,更多是由我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我没能感到什么创作的乐趣,因为我要时刻注意我写下的语句所表征的思想是否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背后是否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模型为依据。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回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你们花在这本书上的成本,其实这几十块钱的买书开销算是最低的一种成本。更高的成本叫作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它是指你们选择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它们本来可以用来做别的对你来说有价值的事情。而在那些可能发生但是没发生的事情中,其中对你最有价值的那件事情,就是读这本书的机会成本。比如,假设你的每小时最高收入是500元,你花费了20个小时来读这本书,而且你这20个小时本来是可以用来赚取那每小时500元的收入的。那么你读这本书的机会成本就是20乘500,也就是10 000元。
不过在我看来,就算是10万元的机会成本,用来读这本书都是值的。当然,这很可能是出于我对自己的书的偏爱。大家可以在第四章读到认知偏误的那一小节时,判断一下我这种想法是否属于禀赋效应。
分析完成本,再来看看你们从这本书中所能获得的收益。只要这个收益大于你们所付出的成本,那么这本书就是值得读的。而对收益的阐述,就是我接下来写的导读。在这个导读中,我会告诉你们每一个章节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在你们读完这一章之后,大概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李万中(Andy Lee)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