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进程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工程不断向高、广、深方向发展,由此产生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复杂与突出。同时,当前本科教育不断向宽口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工程地质”越来越受到社会与高校的重视。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或“土木工程地质”课程而编写,内容主要涉及基础地质理论及工程地质学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的本科教学,同时也可作为该专业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类似课程的参考教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阐述与解释,强调工程问题、技术、方法的地质学及力学理论背景; 同时特别关注整书及局部知识系统构架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本书旨在为非工程地质类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构建解决各类工程地质问题所必需的主要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此外,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多本国外类似教材,列举相关国外工程案例,并将书中涉及的所有专业名词标注英文名称。
利用本书进行“工程地质”的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构)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的影响,并能正确处理、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和当前常见技术方法及应用,能够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全书共9章,涉及两大部分内容: 基础地质理论与工程地质问题、方法、技术。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矿物与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地质作用、地表及地下水等,涉及章节主要有第1、2、3、4、6章; 后者主要涵盖岩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土木工程地质问题、岩土工程勘察等内容,涉及章节主要有第5、7、8、9章。
本书由河南理工大学琚晓冬(后面未注明学校名称的人员均来自河南理工大学)主编,邹正盛副主编,顿志林主审。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绪论、第3章由琚晓冬编写; 第2章由闫芙蓉编写; 第4章的4.1节~4.3节由琚晓冬编写,4.4节及4.5节由冯文娟编写; 第5章由冯文娟编写; 第6章由孙辉编写; 第7章的7.1节~7.5节由罗平平编写,7.6节由河南大学王浩编写; 第8章由河南大学王浩编写; 第9章由郑州大学李明宇与洛阳理工学院魏艳卿共同编写。全书由琚晓冬、邹正盛、冯文娟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提出建议。
编者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