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数学的缘故,我总喜欢把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量化,然后做一个通用的数学模型出来。这样的数学模型做出来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创业问题,只要套用数学模型,大概就能够想出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轻松解决各种创业过程中的类似难题。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数学素养恰恰有助于提升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的创新思维能力。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学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了微积分等数学课程,该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这从侧面反映了数学素养的基础作用。
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对其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对于任何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数学素养,那就是计算能力。无论是进行核算还是进行项目预算,都要用到计算能力,如果连这些基本的数学素养都不具备,那么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运用,来达到自主经营、自主结算以及自主赢利,如果创业者自身就不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在之后的创业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所以在创业能力培育视阈下,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基本数学素养,否则连基本的财务运算都无法实现,就更不用说提高创业能力,进而灵活地运用基本数学思维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抓住商机了。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资源普遍相对匮乏,帮助他们在创业计划中增加理性认识是目前提升创业计划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如在创业计划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市场预测、财务分析、决策分析和利润评估等,以创业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为主线,把数学中的微积分、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运筹学、数学建模预测等知识融入创业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以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创业中的管理、决策、规划、评价等问题,引导他们用创业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开展工作,培养和强化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最终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在创业中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也能为创业教育形势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进而通过创业教育理念整合数学方法,改变数学教育目前的低效益状况。
大学生在创业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有时正面思考怎么也找不到解决办法,感觉钻进了死胡同,这时需要从反方向着手。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数学素养中是经常有体现的,如反证法、逆映射和逆否命题等,都包含着数学逆向思维素养。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不断磨稿,我终于完成了这部30万字的书稿,此刻心情非常复杂。一年多来,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本科课程和自己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我几乎推掉了一切校外的教学活动和讲座报告,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精卫填海那样艰苦,却也像愚公移山那样坚韧。本书的基础是笔者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授“创业与数学素养”选修课的讲义,部分内容也曾在北京、湖北、陕西等省市的相关高校进行过试讲。书稿中的许多内容都无保留地在“创业与数学素养”选修课程上使用过,有些还作为研究生在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的参考。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不仅促进了教学与科研,也使这部书稿发挥了一些实际的作用,这也让笔者感到欣慰。
2013年,我凭借“创业与数学素养”课程“三类未来创业中的数学模型之运用”一课,荣获全国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是陕西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选手。这使笔者更加确信,创业与数学素养在实践的过程中会糅合多种学科的精髓。
如果说创业是船,那么数学素养即为船帆,正确运用好它,就会助力创业者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所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所著名农林院校,有着大面积的蔬果实验田,以及高端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品种。因此,每年学生的很多创业项目都与农林学科有关。我可能无法成为走得最远的创业先行者,但愿意成为一名坚定的农夫,任人群熙攘,只埋首于这片土地,永远守在这片田野上。希望我的滴滴汗水有助于大家创业梦想的种子早日萌芽、拔节、怒放。
我意识到《创业与数学素养》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试图寻找在内容、结构、篇幅以及叙述方式的平衡,以使本书在以高校师生为基本对象的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对“创业与数学素养”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需求。这样做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材料取舍、论述详略深浅等方面。另一方面,“创业与数学素养”是一个如此广阔而又深刻的交叉领域,准确而生动地反映这门交叉学科的创造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本书在具体内容上也必定存在疏漏与不足,欢迎各界读者指正。
在本书出版之际,在此向所有关心、扶植、指正本书初稿的师长、同事和友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数学大师吴文俊院士对本书屡加鼓励,很多章节内容的取舍,都吸取了他的意见,我借此机会向吴文俊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
感谢我亲爱的学生们,尤其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瑷冰和梁礼春,湘潭大学的覃新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刘魏,感谢你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为本书的资料收集与分类整理做了不少工作。你们的参与,使这本书以更加美丽的面容出场。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如月编辑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霞,你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太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资料,部分已在本书注明出处,限于篇幅,仍有部分文献未列出,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达由衷的感谢和歉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项目批准号: MS2011XBNL05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批准号: 2014YB030)资助,谨此致谢。
最后,以一首诗来结束本序。
它似乎在叙述一些数学思想,但所流露的分明是一种生活的情绪。诗曰:
半岁能知六七八,一生只应钻数熵。
学算曾游四万里,专著新作九千行。
归来又变人之患,年过五乘二立方。
苦心八载完心愿,此后长年三倍忙。
赵斌
2018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