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回望十年 砥砺前行

1 本届学术研讨会回顾

2016 年11 月19—21 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

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清华

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联合举办的“2016 年中国第七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隆重召

开。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的共计300 多位专家

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围绕“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这一主题进行

学术研讨。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常

青分别代表同济大学致欢迎词,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文物学会常

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曹昌智代

表学术组织分别致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院长代表承办单

位致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

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等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共有三场主旨报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的《传承与守望——浅析故宫工匠精神的当代实践》,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

会主席Patrick Edward Martin 的“TICCIH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on the Global

Stage”和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的《上海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国古

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中

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代设计集团

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理事、台湾中原大学林晓薇,

同济大学卢济威、章明,东南大学董卫,以及建筑师赵崇新、王芳等作了主

题报告。共40 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

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1 篇,比上届增加了30%,创历届会议投稿论文数

量新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讨会分为规划与设计、国内外比较研究、

案例研究、相关问题研究、理论研究、铁路遗产六个专题,在既往案例调查

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从工业遗产的概念、构成辨识、价值阐释、遗产类型、

II

军事遗产、乡村工业遗产、工业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建筑师、建筑技术等跨学

科的全新视角,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研究领域得到进

一步拓展。全面展示了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的最新成果,集中展

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诸多学者的风采。他们既有在教学科研第一

线的专家学者,也有多年致力于工业遗产保护和项目实践的规划师、建筑师

和从业者,更有刚刚走上漫漫探索之路的青年学子!让我们感到工业遗产保

护事业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2 政府部门和学术组织的相关工作成就

2.1 世界遗产

2016 年新入选的世界遗产中包括两项工业遗产,分别是展示伊朗干旱地

区农业水利系统的“波斯坎儿井”和安提瓜和巴布达的“安提瓜造船厂及其

相关考古遗址”,世界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数量的进一步增加,表明世界遗产

保护组织对工业遗产的持续关注。

2.2 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工业遗产、农业遗产

和水利遗产普查和保护,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致函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就姜刚杰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三线建设遗产资源

保护利用的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国家文物局将以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

年为契机,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协调相关“三线”城市人民政府切实采取有

效措施,不断提升三线建设遗产保护水平。

一是联合工业、军工、科技等领域专家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加强三线

建设遗产全面梳理、调查与系统研究,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当地文

物事业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加强依法保护。鼓励开

展跨地区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资源整合、协作联动,形成整体效应。

二是履行“三线”城市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管理措施,对存在险情

的三线建设遗产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强环境整治,不断改善保存状况。

同时加强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线建设遗产评估,尽快将价值突出、

意义重大的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也将在今年部署的第八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对三线建设遗产予以充分关注。

三是依托三线建设遗产载体,创新保护利用途径与手段,积极引导社会

广泛参与保护,开展保护利用试点示范,提升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引

导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与扶贫攻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教育融合

发展,充分发挥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在展示利用、环境整治、城市特色塑造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贵州省六盘水市已建成三线建设专题博物馆,遵义市创建了1964

文化创意园和三线建设展示馆,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四川攀枝花市建成了“攀

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III

2.3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 年12 月10 日,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工业文

化中心牵头组织,中国工业遗产联盟(League on Industrical Heritage in China,

LIHC)在北京成立。联盟是由致力于推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发展的

各类机构、企业、团体以及个人共同组成的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

传承工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推动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信部积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2017 年将发布首批工业

遗产试点名录。

2.4 国家旅游局

2016 年11 月28 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

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 年)(征求意见稿)》

提出:到2020 年,工业旅游将在全国创建10 个工业旅游城市(以传统老工

业基地为依托),100 个工业旅游基地(以专业工业城镇和产业园区为依托),

1000 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以企业为依托),成为我国城乡旅游业升级转

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工业旅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

践上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特别是适合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类工业资源的保护

工作较为薄弱。我国有大量的已经静止的甚至濒于废弃的建筑、矿山、设备等,

许多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缩影,对工业遗产进行创新

利用,使工业遗产转变为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使资源活起来,是一个长远

的课题。

2.5 中国文物学会20 世纪遗产委员会

2016 年9 月29 日,“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发布暨中国20 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由中国文物学

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了98 项“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重

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黄石华新水泥厂旧

址等多项工业遗产名列其中。20 世纪遗产与工业遗产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类

型,有着紧密的联系。

2.6 各城市工业遗产名录公布和工业遗产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在南京、武汉、无锡、杭州、大庆等城市公布工业遗产名录,编制工业

遗产专项保护规划工作开展以来,又有成都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中公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北京也启动了工业遗产专项保护规划的编制工

作,在通州北京城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中,将东方化工厂的保护与利用作为

一个重点。

景德镇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一批陶瓷工厂,延续了千年的陶瓷文

脉,抢救性保护与修复煤烧隧道窑、圆窑和各个年代的工业厂房等近现代工

业设备,打造“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

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陶溪川是个复合型项目,

当中既有老工厂搬迁,又有棚户区改造;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又是新型城镇化、打造景漂一族的精神家园。陶溪川为景德镇的依托

IV

陶瓷产业和传统文化,实现城市复兴,开辟了一条成功道路。

重庆印制二厂位于鹅岭正街1 号,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

1953 年该厂变身为重庆印制二厂,并一度成为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地区的

彩印巨头。2012 年,二厂整体搬迁,原来老旧的厂房依然保存,渝中区在二

厂原址打造了“TESTBED2 贰厂”文创公园,成为一个以重庆历史文化为核心,

强调保留原有工业遗存,更新为符合现代商业经营的物理空间,将科技、文化、

零售商业、休闲观光等项目引入其中,以创新体验商业为载体的复合型商、旅、

文产业项目。

3 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在城市建设进入新常态,城市更新不断深化的今天,仍然有大量工业遗

产受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威胁,仍有大量被闲置,甚至被废弃的工业遗存等待

着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如榆次的晋华纺织厂、成都的

峨眉电影制品厂、醴陵的群力瓷厂等一批国营工厂。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

利用工业遗存打造成的文创园区,陷入日渐凋敝、难以为继的窘境,面临着

业态提升的挑战。

工业遗产研究在概念上仍然存在模糊性。工业遗产作为新型文化遗产,

涉及建(构)筑物、设施设备、交通运输、动力能源,以及与工业生产密切

相关的工人住宅、生活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在遗产类型上,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其他遗产类型,如20 世纪遗产、运河

遗产、线性遗产、工程遗产、军事遗产、农业遗产都有交集,因此厘清工业

遗产的概念、定义、内涵、构成、边界是十分重要的,对工业遗产的时间维度、

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再认识十分必要。

工业遗存的“遗产化”过程正在走向“泛化”,而这种泛化对工业遗产保

护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一种伤害,同时也限制了工业资源的创新利用。所以

正确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端正保护利用的态度,把握好保护展示与改造利

用的尺度和做法仍然任重道远。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角度研究工业技术的转

移,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化。我们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

利用已经有成功案例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大型露天设施设备的保护还缺

乏经验,对工业遗产保护技术、材料和展示利用方法的探索还需要做大量新

的尝试。

从2006 年的《无锡建议》至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经了最为关键的十

年,回望十年,砥砺前行,我们期待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

力和广泛参与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7 年6 月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