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新时代网络教育融媒体教材 编委会

主编:陈文海邓毅

委员:宋英单志龙武丽志韩明张妙华潘战生陈小兰卢和琰赖显明

进入新时代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教材建设 ,注重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这一重要论断。课程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强调高等教育要实现 “四个回归 ”,第一个回归就是“回归常识 ”,而“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 ”,对于大学生来说 ,首先要读好、读懂、读通的就是 “课程教材 ”。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也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 ,改到痛处是教师 ,改到实处是教材 ”。足见教材的重要性 ,以及教材建设的紧迫性。

对于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来说 ,教材则更加重要。因为学习者大多数时间都是依靠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自学的。印刷教材成本低、携带方便、容易保存 ,可以反复看、跳跃看、边看边做笔记 ,是非常重要但又极易被忽视的移动学习资源。教材是晦涩难懂还是通俗易懂 ,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 ,关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

华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教材建设 ,并将教材建设作为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2008—2011年,我校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的子课题 “远程与继续教育教材设计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 ”,并于 2011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了 “新世纪网络教育系列教材 ”,迄今已出版 24册,在行业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相关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重成人学习、远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充分发挥印刷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和联系其他教学媒体的纽带作用 ,以霍姆伯格 “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 ”为指导 ,努力创新版面设计、表现形式、编写方式 ,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易学易用 ,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2014年是中国 “融媒体 ”元年。当年 4月,《人民日报》刊登《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 ,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谓 “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 ,把那些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 ,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 “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说到底 ,“融媒体 ”要“融”的关键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

站在 “融媒体 ”的时代高度 ,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的教材应当怎样编、怎样建设———我们一直在思考 ,在酝酿 ,在探索。在原有印刷教材建设的经验和基础上,经过积极筹备 ,我们引导课程主讲教师 (也是教材主编 )在原有印刷教材基础上,录制系列精品教学微课 (通常 5~ 15分钟 ,最长不超过 30分钟 ),并用二维码的方式实现纸介图书与在线微课的链接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这就是本套丛书的建设背景和基本思路。

概括而言 ,本套丛书有如下特点 ,也是我们教材建设的主张和初心。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 ,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贯穿教材体系。让教师一开始就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材 ,从而让学生能够始终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

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 (特别是成人业余自学的学生 )易学、易用 ,因此我们更愿意称其为 “学材 ”而非 “教材 ”。无论是内容选取 ,还是编写体例 ,一切的出发点是 “学生 ”,而不是 “教师 ”。简单说 ,就是站在学生 (读者 )的立场来设计。

三是强调突出远程教育特色 ,特别是促进学习者与教材的交流与对话。我们将教师的 “教”融入教材 ,将学生的 “活动 ”融入教材 ,增进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和网络资源的互动、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 ,从而实现学生跟着教材就能够自学的目的。

四是强调立体化、网络化 ,也就是定位在 “融媒体 ”。通过二维码实现传统教材与网络视频、音频、讨论组、其他外部资源等的链接 ,从而使得教材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静态走向动态。

五是强调立足岗位 ,贴近实践。作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的教材 ,其内容必须满足成人在职学生的岗位能力提升需求 ,因此教材会有更多案例 ,更多实操内容 ,而非仅仅是概念、原理的罗列。跟得上一线实践的发展 ,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六是强调表现形式上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把复杂的事情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门学问 ,需要编写者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和语言功底。本套丛书从编写体例、栏目设计、语言文字等方面 ,力求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从而降低阅读难度 ,提高基于教材的自学效果。

本套教材的出版离不开清华大学出版社一贯的大力支持 ,也离不开各位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指导 ,更离不开各位主编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 ,在此一并感谢!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 ,推动了本套教材的面世 ,谢谢大家 !

于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20年 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对人的一生发挥着独特而必要的基石性作用 ,奠定了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雏形。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基础 ,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能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发展要素。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 ,更要强调社区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

如何提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质量 ,促进家庭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书前两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社区、社区教育、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内容等 ;第三章主要讲述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重在探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 ;第五、六、七章侧重于家庭教育、亲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八章介绍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对策。

本书不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原理性理论教材 ,而是一本面向大中专院校教育专业学生的应用型教材。本书在介绍社区发展与家庭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面向实际 ,紧扣家庭教育工作特点 ,以系统的理念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为统领 ,引导学习者掌握进行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以期提升学习者具体的应用操作技能 ,最终达到促进儿童更全面的发展 ,促进学校更深刻的变革 ,以及推动社区更有序发展的目的。

本书在编写中突出以下三个特色。

第一 ,课程内容体现科学育儿、资源共享的新趋势。本书特别提炼出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影响力较大的理论思想 ,并将其融入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之中 ,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本书重点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并围绕如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如何提升亲子沟通的技能等实践内容来展开。

第二 ,课程理念秉持责任共担、协同育人的新思想。本书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社区发展的前沿理论 ,如协同育人理论、善治理论等 ,强调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育人功能和职责。

第三 ,课程呈现形式多样。本书提供了微课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 ),附有阅读案例、拓展阅读和思考与练习等多种素材 ,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真正推动教育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提升。

本书第一章由杨玥、刘剑玲编写 ;第二章由颜梅玲编写 ;第三章由颜梅玲、刘剑玲编写 ;第四章由高昌林、刘剑玲编写 ;第五章由李英哲编写 ;第六章由吴悦超编写 ;第七章由陈佳淳、吴悦超、李英哲编写 ;第八章由李英哲编写。网络视频课程由刘剑玲录制。全书统稿由刘剑玲、李英哲负责。

由于编者水平与经验有限 ,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 ,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20年3月

本书课件、勘误、更新等资料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或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