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主要研究金属材料制造和加工的各种工艺方法、理论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它涵盖了从原材料冶炼开始,通过不同的成型和加工技术,直至最终具有特定性能和结构要求的零件和产品的全过程。金属工艺学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对于提升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推动技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书共分3篇10章。第1篇为机械工程材料,包括第1章金属材料的性能,介绍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第2章金属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介绍了金属、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以及铁碳合金相图; 第3章钢的热处理,介绍了钢的热处理方法; 第4章常用的工程材料,介绍了钢、铸铁、有色金属和粉末冶金,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材料。第2篇为热加工工艺基础,包括第5章铸造成型,介绍了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特种铸造及铸件结构工艺性; 第6章锻压成型,介绍了锻压工艺基础、金属的塑性变形、自由锻、模锻及板料冲压; 第7章焊接与胶接成型,介绍了焊接工艺基础、常用的焊接方法及常见的焊接缺陷。第3篇为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包括第8章机械零件材料及毛坯的选择与质量检验,介绍了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零件毛坯选择的一般原则,毛坯质量检验; 第9章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介绍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第10章切削加工方法,介绍了常见的机加工方法。本书兼有基础性、实用性、知识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等特点。
在编写本书时,我们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做到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对基础理论部分,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体现了面向生产实际,突出职业性的精神,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书按总课时64学时编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减学时。金属工艺学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建议授课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现场教学,教学环境可考虑移到专业实训室、金工车间、企业生产车间中,尽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书由黄均安、汤萍担任主编,章浩、戴诗容、赵玲娜担任副主编,汪玉、盛海军参编。其中,第1~3章由黄均安编写,第4、6章由汤萍编写,第5章由章浩编写,第7章由戴诗容编写,第8章由汪玉编写,第9章由赵玲娜编写,第10章由盛海军编写。全书由汪永华主审。
教学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长期任务,与教学改革对应的教材也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编者谨向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和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切希望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本书更加完善。
编者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