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件07年4月17日更新 本书已出新版

作者:陈新龙

丛书名:电子信息学科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定价:44.5元

印次:1-7

ISBN:9787302127086

出版日期:2006.07.01

印刷日期:2012.07.13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继承了已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上、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成果,力图通俗易懂,编写时相对压缩了电工电子技术各基础理论,突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控制”等电工电子重点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对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了计算机仿真结果(程序或分析过程)。 全书共分为两篇。上篇为电工基础,包括电路理论、变压器、电动机; 下篇为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气过程中的测量及控制技术。各章均备有较多的例题、习题、思考题及小结。 本书及其配套资源构成了全立体化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包括文字、电子两种形式。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本书)、电工电子实践教程(实验指导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全程辅导三本书。电子教材包括公开教学网站(http://dgdz.ccee.cqu.edu.cn),有着比文字教材更丰富的内容和计算机仿真程序、部分习题答案、每章复习指导等,对读者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本教材内容有较大帮助。 本书可作为重点本科“电工电子技术”、“电工学”少学时课程教材; 也可作为二、三类本科、应用本科类似课程的教材; 还可供有兴趣的读者自学使用。

前言 电的发现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电子的流动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在带给人们光明与动力的同时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进步,推动着电气化时代的兴旺与繁荣。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及其控制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典型生产力,电工技术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动力之一。 半导体器件的出现赋予了电子的流动以新的内涵。半导体器件的应用使这种能量的流动成为了一种信号的传递,一种超强功能的集成信息的传输。集成电路的问世引起了电子技术领域一场新的革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推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因特网络、电信网络、电视网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娱乐,所有的这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在这个时代里,各种电器设备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非电类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因此,各大高校非电类工科专业均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工学”或类似课程。 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因此,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非电类工科各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电器设备在工程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 本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公共部分、非公共部分(标有“*”的小节)、扩展部分(编写在电子教材中)。本书电子教材网络版2002年9月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支持智能教学、远程同步教学、顺序教学、查询教学、阶段复习、课余练习、网络自测...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上篇电 工 基 础

第1章电路的组成及其分析方法

1.1电路的组成及其模型

1.1.1电路的组成

1.1.2电路模型

1.2电压和电流的方向

1.3分析电路的三个基本定律

1.3.1欧姆定律

1.3.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电阻元件的联接及其等效变换

1.4.1电阻元件的串联联接

1.4.2电阻元件的并联联接

1.4.3通过合并串并联电阻简化电路

*1.4.4电阻元件的三角形与星形联接

1.5电源元件的使用及其模型

1.5.1电源元件的使用

1.5.2电流源模型

*1.5.3受控电源

1.6电源元件的联接及其等效变换

1.6.1电源元件的联接

1.6.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7电路分析基本方法: 支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

1.7.1支路电流法

1.7.2结点电压法

1.7.3电位的引入

1.8叠加原理

1.9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1.9.1戴维宁定理

1.9.2诺顿定理

1.10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小结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交流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2.1正弦量及其相量表示

2.1.1正弦量的三要素

2.1.2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

2.1.3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2.23种基本电路元件

2.2.1电阻元件

2.2.2电容元件

2.2.3电感元件

2.33种基本元件的相量模型及其正弦激励下的功率

2.3.1电阻元件的相量模型及功率

2.3.2电容元件的相量模型及功率

2.3.3电感元件的相量模型及功率

2.3.4阻抗的引入在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中的作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