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已故著名法学家燕树棠先生散佚于民国时期各期刊的文章之合集,依题材分为论文、评论、书评三个部分,以《公道、自由与法》题名刊行。先生一生之重要著述,基本备此。检新册,品旧文,既可窥得燕氏于专业学识之博洽娴熟,又可瞥见其对社会时弊之深刻洞察,更可体悟其对现代法治之信仰与恪守,恰是近代时空之中,一个杰出的法律人志业之真实体现。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法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同时对研究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人士以及关心法学的其他人士,亦有参考价值。
一个悄然走过的老人我是1950年出生的,那时父亲已经59岁。小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我的父亲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父亲喜欢吃完晚饭后带我出去散步,我就会要求父亲讲故事。父亲会讲的故事不多,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讲得最多的是武松打虎,开头总是“从前,有个武松……”到了我7岁要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一次小小的面试,是母亲带我去的。走进那间面试的办公室之前,母亲告诉我说,记住你的爸爸叫燕树棠,60多岁了,你的妈妈叫张心清,40多岁了。我不知道母亲怎么会知道面试的题目,两个和蔼的中年女老师真的只问了我这两个问题,“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录取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从那时起,我才意识到和别人的爸爸比起来,我的爸爸原来这么老了。 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我是老幺。父亲和母亲都是河北定州人。听母亲说,她念过两年初中,但只是肄业,曾在家乡教过一段时间小学。当时的初中生也许可以算是个小知识分子了。像今天念了书的农村孩子都不大愿意再呆在乡下一样,母亲也离开家乡到北京去谋生。可能是学历太低吧,工作并不好找。老呆在北京也不是办法,这时一位同乡好友给母亲介绍了父亲。除了年纪大了点儿,同乡,北大教授,人看来也靠得住,母亲就同意了,于是就有了我们六个。 那时北大就在现在有名的沙滩红楼,我们家在离这儿不远的景山后街碾儿胡同十八号,穿过大学夹道就可到学校上班。家里的日子应该是比较好过的。大姐出生后除了请有奶妈,家里还雇了一位叫老李的大师傅专门看门做饭。父亲给佣人们规定,对孩子们不许称呼少爷小姐,就叫名字。有个拉洋车的每天早上等在家门口,见父亲出门就赶快上前来拉活,因为路不远,父亲还常常...
代序一个悄然走过的老人(3)第一部分论文
论法律之概念(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52)
权利之观念(68)
法律之制裁(80)
法治与人治(90)
国家与法律(106)
公道与法律(122)
自由与法律(136)
青年与法律(149)
英美分析学派对于法学之最近贡献(156)
法官之自由与责任(167)
国际法与国内法上之政治犯问题(174)
外侨加入国内战争之法律问题(184)
国内土匪问题与国际法(191)
国内战争与国际责任(198)
中国领事裁判权问题之常识(204)
财产观念之变迁(216)
婚姻的制度问题(224)
过错主义可否为侵权责任之唯一根本原则?(243)
私法中占有观念之两大争点(253)
刑事责任问题(265)
英美之陪审制度(274)
苏俄的司法制度(285)
法律教育之目的(292)目录公道、自由与法第二部分评论
法统与革命(301)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初稿(306)
对内问题与对外问题(313)
爱国运动与暴民运动(317)
国民外交与群众运动(321)
北平滕爽情杀案与社会问题(325)
禁烟问题(332)
中国的外交(337)
法律方面和外交方面的宁案(342)
临案通牒评论之评论(347)
中俄交涉问题(358)
中国承认苏俄政府问题 (375)
国联决议案之评论 (382)
外国承认执政政府问题(386)
沪案进行应采之途径(392)
解决上海会审公廨问题之捷径(398)
政治犯与公使馆(402)
评《收回沪廨协定》(406)
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