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辑录张君劢先生主要的宪法学著述,概分为三部分。上部“国宪议”为先生1922年应邀参加“国是会议”,起草国宪大纲时所著;中部“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为先生1946年参加政协会议,起草宪法草案后的讲稿,两者均可谓“宪法草案”的学术疏议;下部所辑文章,为先生在西式宪政与中国实践两相关照下,谋求我国现代治道与治世的学术努力。全书冠名“宪政之道”,既因先生为文,实录了中国宪政历程,又因先生所述,道出宪政之精义,同时彰显了先生一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 作者简介: 张君劢(1887—1969),名嘉森,字君劢、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6岁入私塾,12岁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16岁中秀才。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与政治学,随后加入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1910年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1913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回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1918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师从倭铿学习哲学。1922年回国后活跃于政、学两界,参与宪法起草,宣扬国家社会主义。1945年奉派出席联合国会议,代表中国签署联合国宪章。1949年后讲学于世界各地,宣扬中国文化。1951年起定居美国,从事儒学研究。1969年病逝于旧金山。张君劢自称一生“徘徊于学术、政治之间”,阐明儒学而不忽略实际政治。被誉为中国“宪政之父”,新儒家主要代表。有大量儒学、政治著作刊行于世。
前言 张君劢(1887—1969),名嘉森,字君劢、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6岁入私塾,12岁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16岁中秀才。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与政治学,随后加入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1910年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1913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回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1918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师从倭铿学习哲学。1922年回国后活跃于政、学两界,参与宪法起草,宣扬国家社会主义。1945年奉派出席联合国会议,代表中国签署联合国宪章。1949年后讲学于世界各地,宣扬中国文化。1951年起定居美国,从事儒学研究。1969年病逝于旧金山。张君劢自称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阐明儒学而不忽略实际政治,被誉为中国“宪政之父”,新儒家主要代表。有大量儒学、政治学著作刊行于世。 宝山张君劢,以新儒家名世,然其作为中国“宪政之父”的盛名,却一直湮没不彰。本书庋辑了先生宪法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概分为三部分,裨读者对先生的宪政思想有所了解。 先生1922年学成归国后,应邀参加国是会议,受国是会议国宪草议委员会所嘱,起草国宪草案,觉各问题有详细说明之必要,乃著《国宪议》,是为本书之上部;1946年,先生作为民主党派领袖,参加政协会议,草拟宪法草案,其后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讲解民国宪法之未来,讲稿结集成册,名为《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是为本书之中部;先生并于两部宪法草案前后,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为我国治道与治世的重建,殚精竭虑,指点迷津,择其要者...
目录
作者简介(1)
编者说明翟志勇周林刚(3)
我与宪法(代序)(5)上部国宪议
自序(3)
凡例(7)
发端(10)
篇一中央与各省权限之划分上(13)
篇二中央与各省权限之划分下(21)
篇三国宪中之省宪大纲(33)
篇四选举与一院制(40)
篇五瑞士委员会制之讨论(46)
篇六军人与大总统选举(55)
篇七法律生活之统一(62)
篇八军制(68)
篇九国税与省税(76)
篇十社会主义之规定(84)
篇十一解释宪法之机关(93)
篇十二宪法之修改(101)
结论(108)
附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国是会议国宪草议委员会)(111)中部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自序(129)
第二序(132)
第一讲国家为什么要宪法(134)
第二讲吾国宪政何以至今没有确立(144)
第三讲人权为宪政基本(154)
第四讲国民大会问题(168)
第五讲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181)
第六讲立法权(立法院等)(198)
第七讲司法独立(211)
第八讲民主国政党(221)
第九讲立宪国家财政(230)
第十讲朝野上下之大责任(241)下部单篇论著选
篇一德国新共和宪法评(253)
篇二英德美三国市制及广州市制上之观察(285)
篇三德国及其邦宪法对于世界法制史上之新贡献(301)
篇四内的政治与外的政治(314)
篇五国宪草案之要点(319)
篇六省宪运动之目标(332)
篇七政法上的唯心主义(336)
篇八德国新宪起草者柏吕斯之国家观念及其在德国
政治学说史上之地位(341)
篇九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