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合集刊布。所论既有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原理,对于外域政制的介绍,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日中国的实际所作的阐发,特别是对于中国施行宪政和民主的现实途径的剖析,而寄希望于批评,寓建议于分析。先生文风平实,运思细密,将实证与学理沟通,解释与建构合为一体,足堪垂范后世;其思其虑,不仅有助于省思过去,而且裨益于措置当下,瞻望将来。 本书适合于从事法学理论与宪政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学习,同时也适合于对宪政和民主有兴趣的其他人士阅读。 萧公权先生(1897-1981),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1918年夏自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庚申级),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返国,任教于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1949年转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职,凡近二十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先生主治政治学说和社会史,学贯中西,调和新旧,蔚然一代大家。 《宪政与民主》本书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合集刊布。所论既有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原理,对于外域政制的介绍,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日中国的实际所作的阐发,特别是对于中国施行宪政和民主的现实途径的剖析,而寄希望于批评,寓建议于分析。先生文风平实,运思细密,将实证与学理沟通,解释与建构合为一体,足堪垂范后世;其思其虑,不仅有助于省思过去,而且裨益于措置当下,瞻望将来。

编者说明 本书初版于1948年,由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1982年作为《萧公权全集》第八卷,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重刊。转瞬将近一个甲子,公权先生的“颠扑不破之论”重回故里,嘉惠汉语学思。特别是先生曾经就学、执教清华,此次由母校重印刊布,不仅记录下一位思想者关于中国政治民主化艰难历程的深邃思考,而且象征着清华文脉重续,更予中国文明探索现代治道与政道以当下启迪。 蒙汪荣祖先生惠允,书后附刊三则传文,述介乃师迹园先生的行宜与学术,当有裨于了解著者的心思,理解诸文的时代语境。特此恭致谢忱! 原文凡碍于“意蒂牢结”处,遵嘱酌删。知罪在我,特此说明。 钱季平同学制作索引,粗校一过;责任编辑方洁女士任劳任怨,保证了出版质量;翟志勇、周林刚、田夫诸同学惠予协助。各位劳心劳力,感铭五内,通此致谢! 谨识 2005年初冬于清华园明理楼 弁言 萧公权先生研治政治学,精湛笃实,然未尝一日从政。抗战期间,不少学人入仕,萧先生亦曾为当局延请,但终觉其性格与志趣,仅可作在野之诤友,不能为朝上之党官,乃婉谢不就。不做官并不就是漠视政治,不关心国事。萧先生在其《问学谏往录》中明言: 我虽始终不曾从政,但时常关心国事,并且撰写政论,贡献一偏之见,一得之愚,也算小尽匹夫的责任,借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是亦为政”。 “是亦为政”就是以文字报国。此册所辑者即是此报国文字的一部分。萧先生自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移讲清华大学起,到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去国前为止,撰写了一系列的政论文字,围绕民主与宪政一课题,分别发表于国内的著名报章与杂志上。这些文字曾于战后在南京辑印成书,即以...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编者说明

          (1)

     弁言

      汪荣祖     (3)

     原序      (7)

    均权与均势     (1)

    均权与联邦     (6)

    论县政建设       (11)

    施行宪政之准备     (17)

    宪政的条件     (24)

    说言论自由      (29)

    宪政卑论     (33)

    宪政实施后之中央政制     (38)

    怎样研究宪草     (43)

    宪政的心理建设     (48)

    宪政二疑及其答复     (55)

    英美民主政治     (58)

    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     (65)

       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      (66)

       二、专制政体的定义      (69)

       三、中国专制政体的实质      (71)

       四、中国限制君权的制度      (72)

       五、限制君权制度的实际效力      (74)

      

     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     (80)

       一、民意机构的素质      (83)

       二、民意机构的效能      (93)

    低调谈选举     (100)

    制宪与行宪     (107)

    论宪草中的国体     (114)

    宪法与宪草     (118)

       一、宪法与政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