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作者:阮航、曾杰、吴德利、史迹

丛书名: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定价:23元

印次:1-4

ISBN:9787302230069

出版日期:2010.08.01

印刷日期:2013.01.28

图书责编:桑任松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介绍、剖析和鉴赏。 本书分为三章: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中作品都是中外文学的一朵朵奇葩,选文视野开阔,鉴赏角度新颖。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文知识普及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青年提高文学修养的读物。

        人文素质教育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固然存在着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就业压力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国民素质问题。国民素质越高,奋斗精神越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越快。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能适应急遽发展的社会的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其成为思想、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无疑,文学欣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欣赏课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的赏析,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文学欣赏课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承载着对社会、人生的巨大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作家鞭笞丑恶、探求光明、拯救芸芸众生的人文情怀,折射出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传达出人类对假丑恶的痛恨、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神秘伟大,呈现的幸福生活、美好人生,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走出迷茫、摆脱困境、创造辉煌,曾提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 1

第一节  苇叶露珠上的诗行--《诗经?国风》撷华 1

第二节  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司马迁与《史记》 7

第三节  绮丽与迷思的交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11

第四节  朦胧多义的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玉溪生诗》 17

第五节  书写女性的生命本真--李清照的《漱玉词》 23

第六节  在爱与美中彰显人性光辉--王实甫的《西厢记》 29

第七节  民族正义的诗性书写--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35

第八节  奇思丽词 至情绝唱--汤显祖的《牡丹亭》 40

第九节  百变人生 市井镜像--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46

第十节  寓"孤愤"于"异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52

第十一节  浓缩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58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65

第一节  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的困惑--鲁迅的《故乡》 65

第二节  永远的田园梦与理想化的现代改造--沈从文的《边城》 70

第三节  挣不脱的旧中国梦魇--曹禺的《原野》 76

第四节  悲凉的现代中国意象--老舍的《月牙儿》 81

第五节  新老帝国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女性的哀音--萧红的《呼兰河传》 86

第六节  宗法社会诉讼与社会阶级斗争--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 91

第七节  武侠小说与革命史话的完美结合--曲波的《林海雪原》 96

第八节  当代青年的成长寓言--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101

第九节  陷落在深度意象里的致命飞翔--海子的诗歌 106

第十节  恢弘绚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