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接入网技术
作者:余智豪、胡春萍、李娅
丛书名: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定价:34元
印次:1-2
ISBN:9787302283720
出版日期:2012.08.01
印刷日期:2015.08.21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接入网的主流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地介绍了各种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如xDSL、HFC、以太网、光纤等;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如WLAN、WMAN、WWAN以及用户接入管理等内容。内容涵盖了接入网的关键技术、基本原理、系统结构、技术标准、通信协议、接口、网络安全、应用领域和接入管理等。全书共分为12章: 接入网技术概述、接入网的体系结构、接入网的接口、电话铜线接入技术、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以太网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无线广域网接入技术、电力线接入技术、接入网管理。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通信类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大专和各类培训班的教材,对学习接入网技术、从事网络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more >接入网是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用户设备连接到核心网的网络,使用户可以使用核心网提供的各种业务。在新一代的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中,接入网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与其核心网技术并驾齐驱,共同构成现代电信网络。 接入网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接入网技术的教材应该包含接入网的体系结构、总体技术标准、各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适用环境、用户接入管理等主要内容。核心网IP化和接入网IP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专门讨论电信接入网的教材已经较多,但是重点论述IP接入网的教材并不多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宽带接入技术日新月异,正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作为接入网技术教材,有必要与时俱进。深入、详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各种有线和无线宽带接入网的新技术也给从事接入网技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各大专院校的通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均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接入网技术,为满足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无线宽带接入网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作为一本专业的教材,本书将深入浅出,从体系结构、标准、协议、安全等方面对无线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讨论。 本教材的特点是强调实用性和新颖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论述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书中涉及各种接入网的新技术,以便让读者对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全书共分为12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接入网技术概述,主要介绍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分层模型、功能结构、接口、分类和宽带接入技术等基础知识。 第2章为接入网体系结构,主要介绍电信接入网的总体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总体标准Y.1231。 第3章为接入网的接口,主要介绍接入网的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电信管理接口、V5接口以及最新的VB5接口。 第4章为电话铜线接入技术,主要介绍电话铜线的传输性能、Modem拨号接入、ISDN拨号接入,以及HDSL接入技术、ADSL接入技术和VDSL接入技术等知识。 第5章为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主要介绍HFC网络和Cable Modem的系统原理和技术要点。 第6章为以太网接入技术,主要介绍以太网的发展、技术标准、物理层、MAC层等。 第7章为光纤接入技术,主要介绍无源光网络PON、APON、EPON、GPON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技术要点等知识。 第8章为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主要介绍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CSMA/CA协议、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层和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 第9章为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主要介绍802.16标准、802.16的物理层、802.16的MAC层。 第10章为无线广域网接入技术,主要介绍无线广域网的接入体系、陆地广域网无线数据通信系统和典型的陆地无线广域网接入技术。 第11章为电力线接入技术,主要介绍电力接入网的基本概念、电力接入网的系统结构、电力接入网工作原理和电力接入技术的优缺点等。 第12章为接入网管理,主要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电信管理网。 由于接入网涉及的内容较广,新技术发展迅速,因此资料更新较快,编写的工作量和难度都比较大。本书在深入研讨、反复磋商确定编写大纲的基础上,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几位教师共同合作编写。其中,第1~4章、第7章、第8章、第10~12章由余智豪编写; 第5章和第6章由胡春萍编写; 第9章由李娅编写; 全书由余智豪统稿及修改; 罗海天副教授、周灵副教授认真审阅了本书的书稿; 雷晓平副教授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专家、同行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众位编辑的热心帮助、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特别要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儿子等亲人们,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我爱、信任、鼓励和支持,非常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难以避免,恳切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2年5月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