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基础
课件处为本书PPT教案

作者:陈海燕、曹明华、贾科军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系列教材

定价:39元

印次:1-6

ISBN:9787302374992

出版日期:2015.02.01

印刷日期:2023.01.12

图书责编:杨帆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Shannon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信息的统计度量、Shannon三大编码定理以及对应的三类编码,无失真信源编码、限失真信源编码及信道编码。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信源和信源熵,无失真信源编码、限失真信源编码,信道及信道容量以及信道编码,信息率失真函数,信息论方法的应用等。 本书深入浅出,概念清晰,系统性强,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大量典型的应用实例使读者快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低年级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信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陈海燕,女,1978年11月生,甘肃陇西人。现为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小目标的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复杂背景下高原鼠兔的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No:61362034)”,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编写教材《现代通信概论》,2008年出版。主讲本科生《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基础》和研究生《信息论与编码》、《现代信号处理》等课程。

信息技术是当今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界的热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微电子、光电子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结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类也逐步迈进高度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而信息论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解决了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而且在认识论层面上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信息论是应用近代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是在长期通信工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亦称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美国科学家香农(C.E.Shannon)1948年在《贝尔电话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为信息论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信息理论与编码技术的长足发展,它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不仅直接应用于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领域,而且还广泛渗透到生物学、医学、语言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因此,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渴望学到有关信息论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纷纷开设信息论课程。“信息论与编码”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选择一本适合本校校情且具有课程特色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吸取同教材的优点,将“通信原理”、“信息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删除部分重复、陈旧内容,并增加了信息论应用方面的内容;从最基本的信息度量开始,到信息论方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层层深入,全面介绍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水平,在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详细论述,力求用简介、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物理...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1章绪论1

1.1信息的概念1

1.2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3

1.3信息论的研究范畴4

1.4通信系统模型5

1.5习题7第2章信源和信息熵8

2.1信源的特性和分类8

2.2离散信源的信息度量11

2.2.1信息量的定义11

2.2.2自信息量12

2.2.3联合信息量与条件自信息量15

2.3互信息量16

2.3.1互信息量的定义16

2.3.2互信息的性质17

2.3.3条件互信息和联合互信息18

2.4信源熵20

2.5条件熵和联合熵21

2.6熵函数的数学特性23

2.7加权熵27

2.8平均互信息量31

2.9信息不增性原理40

2.10平稳离散信源42

2.10.1离散平稳无记性信源的扩展信源43

2.10.2离散平稳信源的熵45

2.10.3马尔可夫信源49

2.10.4信源的冗余度54

2.11连续信源56

2.11.1连续随机变量的熵57

2.11.2最大相对熵60[1][2]2.11.3熵功率62

2.12习题64第3章信道及信道容量67

3.1信道的数学模型和分类67

3.1.1信道的分类67

3.1.2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68

3.2单符号离散信道中的熵速率与信道容量69

3.2.1离散无噪声信道的熵速率和信道容量69

3.2.2几种特殊离散信道的容量70

3.2.3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72

3.2.4离散信道容量的一般计算方法76

3.3多符号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81

3.4组合信道的信道容量84

3.4.1串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85

3.4.2独立并联信道的信道容...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