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秀国
定价:42元
印次:2-6
ISBN:9787512140318
出版日期:2019.09.01
印刷日期:2025.01.09
图书责编:张利军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分为3个部分,共11章。第1章论述修辞学的定义及其与演讲术的相互关系。第2章介绍英语修辞学及其产生的渊源。第3章分析学习英语修辞的重要意义。第4、5章分别讨论选词和用句。第6~11章重点讨论英语修辞格。其中,第6章讨论修辞格的定义、功能及其使用原则;第7章讨论音形类修辞格;第8、9章讨论句法结构类修辞格;第10章讨论语义类修辞格;第11章讨论逻辑类修辞格。为帮助读者掌握各章内容,每章之后均安排思考题或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书末安排综合测试题,并提供部分参考答案。 本书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供英语修辞研究者及具备相当英语阅读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学习参考。
张秀国,男,江苏泗阳人,1952年3月生,淮阴师范学院外文系英语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英语修辞学、应用语言学。197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1991年-199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语系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英语写作与西方修辞学。1999年在南京大学作为访问学者,研究汉语和英语修辞。近年来担任英语专业教学中英语修辞学,英语文体学,高级英语写作,实用英语写作以及英语论文写作等课程教学。参编教材1部。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项,结题1项,1项将于今年内结题。发表英语修辞学、语用学、英语教学方面论文近20篇。
前言 修辞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修辞学习其实是伴随语言学习同时进行的,不过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人们没有意识到它或不去着意提它罢了。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修辞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修辞的学习也同样是贯穿于英语学习始终的。不过,愈到高级阶段,英语修辞就愈发显得重要。可以说,每个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都应当学习英语修辞。 教育部2000年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修辞学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目前已经有相当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专门开设了“英语修辞学”课程。即使有的高校尚未开设该课程,其英语专业学生也往往通过自学或通过其他课程陆续、非系统地学习英语修辞知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选题都和英语修辞有关。 笔者从1996年开始讲授“英语修辞学”这门课程。当时,一方面深感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深感当时教学资料尤其是英文版资料不足给该课程的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虽然后来英语修辞方面的书籍渐渐多了起来,但是适合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教材的英文版教学书籍仍然十分短缺。笔者深感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多年英语修辞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发掘资料、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新的学术视角,吸取新的知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在多年教学讲义的基础上逐步整理形成了本书。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同时也包括具有相当英语水平的其他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 本书分3个部分,共11章。第1部分包括第1~3章,其中以第2章为重点。第1章为导论,论述修辞学的定义。该章分析了修辞学与演讲术的相互...
Part One
Chapter 1 What Is Rhetoric?
1.1 Rhetoric and Oratory
1.2 Connotation of Rhetoric
1.3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1.4 Five Assumptions
Exercises
Chapter 2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2.1 Classical Rhetoric (5th c. B.C.-A.D. 5th c.)
2.1.1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2.1.2 Sophists and Their Practices of Rhetoric
2.1.3 Ancient Greek Rhetoricians and Their Theory
2.1.4 Roman Rhetoricians and Their Theory
2.2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5th-14th c.)
2.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15th-16th c.)
2.4 New Classical Rhetoric (17th-19th c.)
2.4.1 Th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2.4.2 The Elocutionary Perspective
2.4.3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2.5 C... 查看详情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填补空白,形成特色。
(2)照顾全面,突出重点。
(3)运用新的语言理论,体现时代性。
(4)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实用性。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先后印刷十余次,发行数万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