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

作者:徐卫国

丛书名:清华大学建筑 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丛书

定价: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35471

出版日期:2016.05.01

印刷日期:2016.05.04

图书责编:张占奎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从2004年创立起10年间的50个学生作品,展现了对数字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历程,每个作品包含数字设计的技术路线、算法研究、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本书的序言“探索数字新建筑”阐述了“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现象因素的设计生成”、“物质实验的数字图解”、“数字建筑教育的立足点”等概念及观点。

作者简介: 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博士。负责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著作及论文90余篇。

人们往往忽视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非规则的形状便是一例。无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其形状都是不规则状的。但是,在人类世界中,人造物大部分却都是规则、规范的几何形体,建筑更是如此。原因之一可能与人类坚信欧几里得几何理论有关,原因之二也许因为人类生产能力有限,技术条件不够,因而,依靠仅有的生产技术能力只能制造出简单标准的人造物体。 20世纪中叶开始,复杂科学理论的不断探究,突破了经典科学对人类的束缚,人们开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影响到人类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的非标准化。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涌现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建立,给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态下的动态的稳定化有序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丰富的复杂性潜力;清除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表现了时空统一共呈的状态;歌颂了高度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建筑物也像其他人造物一样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正向着接近自然万物的 方向。 建筑的非线性化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它展现了人类更自由和睦的未来。正像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20世纪末所预言的那样,“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正是在这种复杂科学及其对建筑开始产生影响的背景下,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课程开设了“非线性建筑设计”专题,并一直持续了十年的发展。 1. 非线性建筑 “非线性”即不是“线性”的,所谓线性,指两个变量之间可用直角坐标系中一段直线表示的一种关系;在科学发展早期,人们首先以线性关系来近似地认识自然...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Content

序:探索数字新建筑V

01    围棋| GO Game    02

02    粥| Bubble  Zhou   08

03    爆炸艺术| Art that Goes BANG   12

 

04    纸碎片| Paper Scrap    16

05    纤维| Fiberism   20

06    波·光| Wavelight    24

07    重定向| Redirection    28

08    Bonding Vortex   32

09    流动| Fluid    36

10    飘带| Stream    38

11    Auto-Cell     40

12    烟雾| Smoke    46

13    Fluent Art    48

14    泡泡| Bubble    52

15    混合牛奶| Mixed Milk    56

16    玻璃碎片| Cracking Glass    58

17    发酵| Fermentation   62

18    焰| Flame   64

19    方舟| Ark    68

20    编织记忆| TANGLED(memo)RY   72

21    电场|...

数字技术正在渗透并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正在缔造数字新建筑;对数字建筑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建筑学术前沿。本书关键词“参数化”、“非线性”所涉及的内容是数字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对数字建筑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和阐述,对于建筑师、学者、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建筑的数字技术具有启蒙及引导作用,将会有大量市场需求。
本书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教学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本科实验性建筑设计教学“非线性建筑设计”十年的教学探索,以50个设计实例创造性地阐述了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路线、生形技术、设计思想、结构系统、及建造逻辑;阅读上述实例,读者可学习如何基于各种不同的现象及行为因素、运用参数化方法进行方案的形态建模,并可学习如何通过物质实验,捕捉动态形象、运用算法进行设计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