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3版)
提供课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注重单元电路的改进过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经典内容与新技术融合,引导学生学用结合;注重对细节内容的描述,更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作者:林涛、林杉、杨照辉

丛书名:21世纪高等学校系列教材·电子信息

定价:69元

印次:3-10

ISBN:9787302481119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24.12.03

图书责编:郑寅堃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根据新修订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A/D与D/A转换、可编程逻辑器件、VHDL简介、VHDL在数字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举例等。各章前有内容提要、学习提示,章末有小结、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及相近专业本科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作为电气信息类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与其他教材没有本质区别,但本书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编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积累,在修改中,注重了对细节内容的描述,以便更符合“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一特点。

第3版前言   本书是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的主导思想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力求增加教材内容的启发性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下述几方面的修订。   (1)在主要章节,增加了讨论与思考题。其目的是加深读者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开阔思路,举一反三,拓展教材正文没有介绍的相关内容。   (2)增加了典型习题分析,提出了阶梯形学习法,作为解题的指导原则。补充了部分讨论性的习题。   (3)对计数器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按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及集成计数器进行分类介绍,系统性更明确;在时序逻辑电路应用举例中,增加了计数器电路实现形式灵活性的讨论,这样与组合逻辑电路中电路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相呼应。   (4)在DAC一节增加了DAC应用举例,扩展了对DAC应用的理解。   教材的本质不仅在于介绍有关基本知识,还应激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编者希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注重单元电路的改进过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经典内容与新技术融合,引导学生学用结合。   参加本版修订工作的有杨照辉(第1、2、6、7章)、林涛(第3~5章)、林杉(第8~11章),林涛负责策划与统稿。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邮箱: taolin@chd.edu.cn)。 编 者 2017年10月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1章  数字逻辑基础 1

  1.1  概述 1

  1.1.1  数字技术的特点 1

  1.1.2  数字电路的发展 2

  1.1.3  数字电路的研究对象、分析工具及描述方法 3

  1.2  数制与码制 3

  1.2.1  基数、位权的基本概念 3

  1.2.2  几种常用的数制 4

  1.2.3  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5

  1.2.4  码制 8

  1.3  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10

  1.3.1  与运算 10

  1.3.2  或运算 11

  1.3.3  非运算 12

  1.3.4  常用复合逻辑 13

  1.4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14

  1.4.1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 14

  1.4.2  基本规则 15

  1.4.3  逻辑运算的优先级别 16

  1.4.4  基本定律的应用 16

  1.5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18

  1.5.1  逻辑函数的定义 18

  1.5.2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18

  1.6  逻辑函数的化简 21

  1.6.1  逻辑函数化简的意义 21

  1.6.2  代数化简法 22

  1.6.3  卡诺图化简法 25

  小结 33

  习题 34

  习题分析举例 36

第2章  逻辑门电路 40

  2.1  简单的与、或、非门电路 40

  2.1.1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40

  2.1.2  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41

  2.1.3  简单的与、或、非门电路 43

  2.2  TTL与非门电...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作为电气信息类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与其他教材没有本质区别,但本书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编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积累,在修改中,注重了对细节内容的描述,以便更符合“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