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3版)——原理、应用与实验
作者:金光 江先亮
丛书名: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定价:59元
印次:3-9
ISBN:9787302466369
出版日期:2017.03.01
印刷日期:2020.06.24
本书围绕当前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系统介绍无线网络技术的原理、应用和相关实验。全书分12章,包括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和无线广域网、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和空天信息网络、无线自组织网、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物联网、无线车载网和智能交通、无线体域网、无线室内定位、无线家居网、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本书内容新颖,覆盖全面,突出“理论+应用+实践”的特色,电子资源丰富。针对各种无线网络,本书先阐述原理,然后介绍应用实例,实验可操作性强,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可作为网络工程、物联网、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在职研究生和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用书或“计算机网络”“网络实践”等课程的参考书。
more >前言Foreword 网络结合了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技术,是IT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1969年ARPANET诞生至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演进,逐渐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 高速和无线。“高速”指在光纤等技术支撑下,网络带宽和流量日益扩大,而“无线”则突出泛在性、移动性、灵活性。 国内高校IT各专业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有多年,许多前辈学者如Tanenbaum、Kurose、谢希仁、吴功宜等撰写的各种经典教材已得到广泛采用。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以讲解有线网络知识为主,无线网络一般只占极少部分,或由学生自学。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已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传感器等)通过无线连接网络。而突破了线缆束缚之后,无线网络本身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特点,从最初的无线局域网扩展到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无线体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网、物联网、无线车载网等,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如果不经系统学习,广大同学会对纷繁复杂的无线网络原理和技术特点等感到困惑。 所以,开设一门单独的“无线网络”课程在今天而言已很有必要。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陆续开设本课程,但占全国高校总体比例仍不高。我们希望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能有更多学校和专业开设这门课程,能有更多学生修读这门课程。目前系统介绍无线网络技术的高校教材较少,希望本书能促进相关教学工作,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帮助。 本书针对每种无线网络技术,内容编排循序渐进。先阐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接着介绍应用,然后提供实验示例供操作练习,并附有习题、深度学习和参考文献。附录A汇集了部分相关专业术语。附录B提供了配套实验指南,便于教学安排。 本书第一版于2011年出版,第二版于2014年出版,迄今已被全国超过150所高校选用。许多教师和同学反馈了大量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致谢意。本次理论内容修订一是结合技术进步,新增了部分内容,如4G/5G蜂窝网络、空天信息网络、水声传感网、物联网等;二是突出教学的针对性,重点剖析了若干主流协议,如IEEE 802.11ac、IEEE 802.15.4、ZigBee、6LoWPAN、CoAP、RPL、IEEE 802.15.6等。 实验内容修订则尽量为各种不同无线网络技术都提供相关实验,考虑实验环境、操作可行性、低成本投入等因素,采用“仿真+实测”的思路,设计了30项配套实验。 一是仿真。通过权威网络仿真软件,利用普通PC平台,进行各种无线网络实验,减少场地、设备等的影响。学生还可进一步通过仿真动画演示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种无线网络协议的原理和功能,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实测。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如无线信号测量、配置管理WiFi、RFID/NFC读写、嵌入式系统配置、烧录传感器节点、组建户外传感网、室内定位等,从板卡、芯片到软件,类似DIY一般,提供了完整设计和操作过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了解无线网络技术的全貌,理解和熟悉各种主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接触和掌握网络仿真和嵌入式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从事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领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书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在职研究生等修读“无线网络”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可满足32~64学时的教学安排。建议安排32~48个理论学时,其中部分内容较为深入和前沿(在相应标题上加号,推荐硕士生层次使用),可根据学生情况予以节选。建议安排最多24个实验学时,具体实验项目见附录B,可结合实际自行筛选。本书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补充参考书,或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工作的参考用书。 本书配套电子资源包括PPT课件、习题答案、演示动画、实验环境镜像、实验手册、源码、实验说明、结果分析等内容,读者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 本书涉及内容较多,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感谢。读者可根据需要查阅这些源文献,进一步深入学习无线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前沿发展。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苏成龙、路金明、张超、邓珂、高子航等同学参与了部分实验制作、文字绘图工作。本书的编写得到了金明、王晓东等老师的帮助和建议。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宁波大学研究生优秀示范课程等的支持。作者在此谨致谢意。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本书可能存在许多不足,敬请读者不吝赐教,请将意见和建议发给jinguang@nbu.edu.cn和jiangxianliang@zju.edu.cn。也欢迎访问我们的“无线网络技术教学研究平台”(http://www.thinkmesh.net/wireless/)。 金光江先亮 于2016岁末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