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教程
创造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技法及应用、发明创造实施流程、创造性成果保护等;学科通识性、表述趣味性、内容新颖性、交叉融合性、成果保护性

作者:郭业才 郭燚 张秀再 吴礼福

丛书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定价:49元

印次:1-9

ISBN:9787302470038

出版日期:2017.05.01

印刷日期:2021.12.23

图书责编:梁颖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分两大部分: 第1部分为创造学篇,共5章,主要包括创造学概述、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创造原理与技法、发明创造实施流程等内容; 第2部分为创造性成果保护篇,共3章,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技术发明与专利申请、计算机软件与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内容。 本书以“学科通识性、表述趣味性、内容新颖性、交叉融合性、成果保护性”为指导思想编排教学内容,体现了系统性与拓展性、强调了实用性与实践性、强化了新颖性和交叉性、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通过本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能很好地提高人的创造力,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启迪和促进作用。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创造学教材和辅导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创造教育活动或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创造学”术语是古希脂数学家帕普斯在所著《数学汇编》第7卷中首次提出的,到20世纪30~40年代创造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人类在几千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开始着手对创造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练、对创造实践和创造力开发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创造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当然,创造学从创立至今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这就要求将创造教育始终贯彻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加强创造性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强盛的必然选择。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应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应更加重视人的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发展每一位大学生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兴趣,激起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新技术方案的需要,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会保护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据此,我们在多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内外有关创造学研究论文、论著和教材等材料中的营养,提出以“学科通识性、表述趣味性、内容新颖性、交叉融合性、成果保护性”为指导思想,编写了这部教材。

前言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强盛的必然选择。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应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应更加重视人的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启发每一位大学生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兴趣,激起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新技术方案的需要,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会保护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据此,我们在多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内外有关创造学研究论文、论著和教材等材料中的营养,以“学科通识性、表述趣味性、内容新颖性、交叉融合性、成果保护性”为指导思想,编写了这部教材。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创造学概论、创造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技法及其应用、发明创造实施流程、创造性成果保护等。在教材内容组织和安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 系统性与拓展性融合: 除了介绍创造学基本概念、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等系统内容外,还拓展到发明创造完整过程、创造性成果的表现形式和创造性成果保护措施等内容。读者通过本教材,不但能了解创造学原理与方法,还能学会开展创造活动和保护创造性成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 新颖性和交叉性统一: 将创造学内容与创造性成果保护交叉融合为一体,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创造学研究成果纳入教材内容,融思想性、科学性与新颖性于一体。 (3) 实用性与实践性并重: 将创造学原理、技法和创造性成果保护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实践和应用相结合...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1章创造学概述

1.1创造学及其发展

1.1.1创造学的含义

1.1.2创造学发展概况

1.2与创造学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分析

1.2.1发现与发明

1.2.2创新、创造与创造力

1.2.3几种关系

1.3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1.3.2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3.3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4创造学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1.4.1创造学与传统科学的关系

1.4.2创造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2章创造力及其开发

2.1创造力概述

2.1.1创造力的含义

2.1.2创造力构成要素

2.1.3创造力功能模型

2.2创造力特点

2.2.1创造力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2.2.2创造力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2.3创造力具有能动性和可开发性

2.3创造力开发模式与途径

2.3.1创造力开发模式

2.3.2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第3章创造性思维与训练

3.1思维概述

3.1.1思维的含义

3.1.2思维的分类

3.2创造性思维概述

3.2.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3.2.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3创造性思维过程

3.3.1华莱士的四期论

3.3.2“序列链”理论

3.3.3“发散辐合”理论

3.3.4“三境界式”理论

3.4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3.4.1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3.4.2... 查看详情

“创造学”术语是古希脂数学家帕普斯在所著《数学汇编》第7卷中首次提出的,到20世纪30~40年代创造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人类在几千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开始着手对创造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练、对创造实践和创造力开发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创造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当然,创造学从创立至今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这就要求将创造教育始终贯彻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加强创造性人才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强盛的必然选择。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应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应更加重视人的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发展每一位大学生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兴趣,激起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新技术方案的需要,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会保护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据此,我们在多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内外有关创造学研究论文、论著和教材等材料中的营养,提出以“学科通识性、表述趣味性、内容新颖性、交叉融合性、成果保护性”为指导思想,编写了这部教材。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