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7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65355
出版日期:2017.07.01
印刷日期:2017.05.19
图书责编:盛东亮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异构网络融合与可编程的相关知识和关键技术。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异构网络融合与可编程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方案,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网络可编程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软件定义网络基础概念与整体架构,基于SDN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网络虚拟化的发展背景、发展动因及主要应用,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架构、关键问题和应用场景,异构无线网络仿真平台的相关技术与实现,SDN仿真平台的搭建,搭建异构网络管理平台。 本书可供从事下一代通信网络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网络融合和可编程及虚拟化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师生的参考书。
魏翼飞(1983—),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博士后,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未来网络及绿色通信技术的研究,包括无线通信新技术及网络融合与虚拟化,通信设备及网络节能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企业合作项目;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绿色通信、网络融合与虚拟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相关理论和技术成果得到了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4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1本。宋梅(1960—),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的研究领域涉及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技术、未来网络与信息服务。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加人完成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曾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奖励,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重大项目成果证书。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和合作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完成了多项信息产业部及中国移动、中国标准化协会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起草和研究报告。
前言 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将成为现实。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向宽带化方向快速演进、力争提供无线宽带服务的同时,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成熟并普及,促使宽带业务向无线化发展,开始提供部分移动通信功能,试图通过宽带移动化进入移动通信市场。这两大分支在相互竞争独立发展的同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满足了终端和业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同网络架构、不同组网技术、不同协议软件、不同服务质量、不同管理模式的多种网络共存,共同为用户提供泛在网络服务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各种信息通信网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显现出受网络封闭与僵化特性的制约,导致异构网络之间难以融合互通、难以优化网络整体性能、难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并且多种网络形态共存已经导致了过度服务、资源和能耗消耗过大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异构网络融合在一起,互联互通,并且多网协同工作,提供覆盖广、带宽高、移动性强且费用低廉的接入服务,节约资源、适度服务将是未来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异构网络场景下引入可编程思想,对传统网络架构进行改进,通过承载与控制分离或者网元功能软件化,提升网络的软件化程度和可编程能力,实现网络的灵活可控制、融合可演进、开放可编程以及弹性可定制的特性,为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软件定义与可编程技术的异构网络融合方案能够提高融合网络整体性能、最大化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支持无缝切换和漫游、提供智能最佳接入及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适应终端和业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对运营商而言,传统网络昂贵的专业设备...
目录
第1章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1无线通信技术发展
1.1.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1.2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1.1.3无基础设施的无线网络
1.2有线网络的发展
1.2.1互联网
1.2.2有线电视网络
1.2.3光网络
1.3异构网络融合
1.3.1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1.3.2三网融合
1.3.3终端融合
1.3.4固定移动融合
1.4可编程网络
1.4.1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
1.4.2软件定义网络
1.4.3网络功能虚拟化
1.5未来网络的特点
1.5.1智能可编程
1.5.2资源最优化
1.5.3绿色高能效
参考文献
第2章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方案
2.1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体系结构
2.1.13GPP系统与WLAN网络融合体系结构
2.1.2无线接入网络融合
2.2异构无线网络的业务融合
2.2.1基于IMS的全业务网络融合
2.2.2基于SIP的业务融合
2.3异构无线网络IP层的融合
2.3.1移动IPv4
2.3.2移动IPv6
2.3.3分层移动IPv6
2.4无线网络物理层融合
2.4.1多天线技术
2.4.2OFDM技术
2.4.3分集接收技术
2.4.4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2.5组网技术的融合
2.5.1多跳中继技术
2.5.2自组织网络
2.5.3协作通信技术
2.6移动终端的...
本书分析总结了当前异构网络融合及可编程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结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论述了异构网络融合方案及融合的关键技术,介绍了网络可编程技术、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异构网络融合设计思路、网络虚拟化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概念,最后还介绍了异构网络融合和可编程仿真平台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本书可供从事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师生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