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激励、能力、行动与绩效
中国过去的创新之路是什么,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中国是如何实现如此高速的技术水平发展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在21世纪,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从而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如何跨越工业化传统的后发模仿道路,进一步提升价值链?本书从以上几个方面详尽展开阐述。

作者:郁义鸿 于立宏

丛书名:理想中国丛书

定价:9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25035

出版日期:2019.10.01

印刷日期:2019.10.25

图书责编:杜星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通过国际比较与逻辑推演对以下核心命题展开论证:中国要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就必须实现创新转型,即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由模仿式创新驱动转变为 自主创新驱动。在严格界定的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概念基础上,立足于创新过 程主线模型,对应于基础研究和不同的创新活动可划分不同的创新群体。采用必 要条件追索这一非传统研究范式,本书提炼出创新绩效—创新行动—创新能力— 创新激励这一必要条件链。循此可证,包容性创新环境的构建是实现创新转型的 必要条件,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在于为创新主体提供长期取向的行动激励。

郁义鸿,男,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曾在黑龙江“战天斗地”九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1977级)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获数学学士学位,管理科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比利时中欧管理中心及根特大学作访问学者,并曾两次赴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作短期讲学。多年来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曾参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上海迈向21世纪战略研究”、“宝钢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竞争与企业战略。

序 作为一个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可能不对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抱有极大的关心。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如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其答案的探究花费了我们 前后约三年又八个月的时间,最终成稿于此书,奉献于此 来求教于大家。 要对这一重大论题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并非易事。 按照现实—理论—政策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探究,首先需要 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进而才可能由可信的理论结 果引申出政策含义来。 全球经济增长的实绩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建立的现实 基础。自工业革命以降,世界经济格局越来越呈现出按先 进和落后来划分经济体这一结构特性。尽管后发经济体都 努力赶超发达经济体,且经济学家们也乐观地预言,最终 两类经济体可能实现增长的“收敛”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然而,历经百十年的追赶,迄今真正实现了赶超的后发经 济体却是屈指可数。这就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的确立 提供了足够的依据。 理论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如果理论是有效的,那么由 此引申出的政策也应该是有效的,即应能为后发经济体的 IV 赶超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遗憾的是,如伊斯特利所发现的,“为穷 国开出的追求经济增长的药方全部失灵。援助、投资、教育、人口控 制、调整贷款和债务减免都被证明并非经济增长的良药”(Easterly, 2002)。虽然一个好的政策建议也完全可能因执行不力或实施中的偏 差而无法奏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能不提示我们,理论本身可 能存在缺陷,而由理论引发出的政策建议也存在严重不足。 要说经济理论未能揭示出增长的规律显然是过于...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第1章 绪论1

1.1 中等收入陷阱由来及其本质 ·2

1.2 经济增长研究的“世界观” ·8

1.3 必要条件追索的研究逻辑 ·21

1.4 基于必要条件链的政策指向 ·33

 第2章 经验事实:跨越还是陷落37

2.1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之辩 ·38

2.2 谁已成功跨越,谁在陷阱中挣扎 ·46

2.3 国际经验的借鉴 ·57

 第3章 问题的本质:创新转型66

3.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逻辑 ·67

3.2 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视角 ·73

3.3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本质 ·78

3.4 后发优势耗竭与创新转型 ·88

 第4章 研究范式:必要条件追索96

4.1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思考 ·97

4.2 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与必要条件追索 ·104

4.3 人的行为、群体行为与激励 ·114

 第5章 创新转型的必要条件链123

5.1 创新与创新过程 ·124

5.2 创新过程主线与创新群体的划分 ·129

5.3 模仿式创新与自主创新 ·136

5.4 自主创新驱动的必要条件链 ·147

 第6章 创新的宏观绩效:理论与度量151

6.1 国家竞争力与创新的宏观理论 ·152

6.2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运作与效率 ·162

6.3 创新绩效的度量 ·172

 第7章 创新转型的经验证据186

7.1 基于绩效的创新转型分析 ·186

7.2 基于投入的创新转型...

中国过去的创新之路是什么,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中国是如何实现如此高速的技术水平发展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在21世纪,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从而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如何跨越工业化传统的后发模仿道路,进一步提升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