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下)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作者:任永胜 田永华 于辉 王淑杰 陈丽丽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

定价:52元

印次:1-2

ISBN:9787302505075

出版日期:2018.08.01

印刷日期:2022.06.27

图书责编:冯昕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主要介绍化学工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工艺设计计算。全书共十一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从揭示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入手,相继讲述与流体流动和传热有关的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热和蒸发;下册主要讲述各种传质单元操作,包括吸收、蒸馏、传质设备、萃取、干燥和其他传质分离技术。本书对各种单元操作的讨论均按如下思路进行:过程基本原理—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过程与设备的计算(设计型和操作型)。本书加强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努力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工程观念及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过程工程原理的共性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作为贯穿化工单元操作的两条主线,注意从典型实例的剖析中提炼若干重要的工程观点,以期提高读者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及相近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设备,进行过程工艺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及单元过程的操作分析。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并结合“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以及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化工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为指导,吸取国内外同类教材的长处,并结合编者在多年课程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除绪论与附录外,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热及蒸发等单元操作; 下册包括吸收、蒸馏、萃取、干燥、结晶及其他分离过程等单元操作。 本书由任永胜统稿。参加上册各章编写的有: 绪论(于辉、任永胜); 流体流动(王淑杰); 流体输送机械(王淑杰);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王淑杰、陈丽丽); 传热(田永华); 蒸发(田永华); 附录(陈丽丽、田永华、任永胜)。参与下册各章编写的有: 吸收(王淑杰)、蒸馏(于辉)、传质设备(陈丽丽、田永华)、萃取(田永华、陈丽丽)、干燥(陈丽丽、田永华)、其他分离方法(于辉)。校稿工作由任永胜、王淑杰、陈丽丽、田永华、于辉等老师承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化工系主任李平及范辉、张晓光、董梅、蔡超、方芬、詹海鹃、麻晓霞、王晓中、冯雪兰等同事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编号: NXYLXK2017A04)的资助,同...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6.1概述

6.1.1吸收过程及其应用

6.1.2吸收过程的分类

6.1.3吸收剂的选择

6.1.4吸收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

6.1.5吸收过程中气液相的接触方式

6.2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

6.2.1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6.2.2平衡溶解度

6.2.3亨利定律

6.2.4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6.3扩散和单相传质

6.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6.3.2扩散系数

6.3.3对流传质

6.3.4对流传质理论

6.4相际传质

6.4.1吸收相际传质速率

6.4.2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表达形式

6.4.3相际传质速率分析

6.5低浓度气体吸收

6.5.1低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

6.5.2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

6.5.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6.5.4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

6.5.5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6.5.6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

6.6解吸

6.6.1气提解吸法

6.6.2其他解吸方法

6.7高浓度气体吸收

6.7.1高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

6.7.2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

6.7.3等温(绝热)高浓度气体吸收的计算

6.8多组分气体吸收

6.8.1多组分吸收的特点

6.8.2多组分吸收的计算

6.9化学吸收

6.9.1化学吸收的特点

6.9.2化学反应的数学描述

6.9.3化学吸收传质高度的计算方法

6.10吸收系数

6....

以过程工程原理的共性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作为贯穿化工单元操作的两条主线,注意从典型实例的剖析中提炼若干重要的工程观点,以期提高读者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