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计算机网络(第3版)
作者:沈红、李爱华、喻红婕、胡树杰、程磊
丛书名:21世纪高等学校系列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定价:69元
印次:3-4
ISBN:9787302586654
出版日期:2021.09.01
印刷日期:2024.07.26
本书自2010年首次出版以来,曾于2015年出版了第2版。第2版作为本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并于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次教材的改版,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一些修订。 本书共分为6章及两个附录,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局域网)、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内容。本次改版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增加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每章均配有经典习题与解析、习题及部分习题答案(附录B)。在附录A配有Wireshark基础知识简介、安装方法及使用说明。本书配套的附件有全书的课件及微课。 本书的特点是结构合理、概念准确、论述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还配有一定数量的例题、经典习题与解析、每章习题和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同时力图反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发展。本书可供电气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考研教材。另外,本书对从事网络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more >前言 本教材的第1版和第2版分别于2010年2月及2015年7月出版。由于本教材所讲授的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原理,因此新版教材保留了第2版中的主要内容。但为了适应网络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第3版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修改了过时的不合适的一些提法和内容,以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下面是一些主要内容的变化。 第1章概述部分,首先为了使大家对网络不那么陌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大家认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概念; 其次集中介绍了衡量计算机网络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可以让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性能的优劣有个标准; 最后对于两种分组交换技术——数据报和虚电路原理的介绍现改在第4章介绍,这样的安排更加合理。第2章物理层部分,在篇幅上进行了适当的精简,增加了最新宽带接入技术的简单介绍,给出了CDMA的发送与接收帧的计算说明。第3章数据链路层部分,细化了协议实现原理,去掉了不再使用的成帧方式。第4章网络层部分,重点仍然是网络互连问题阐述。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拥塞控制已经成为传输层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原来在第4章介绍的拥塞概念及拥塞控制的方法等内容改在第5章传输层介绍,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和理解。第5章传输层的改动比较大,把TCP的滑动窗口机制运用到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流量控制及拥塞控制上,可以使读者对可靠传输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对拥塞控制的方法增加了进一步的解释。第6 章应用层部分,增加了对DNS协议原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DNS层次部署,分析域名解析的过程; 细化了对HTTP报文的说明,给出了HTTP报文的具体格式,分别说明HTTP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的具体内容; 添加了有关DHCP的内容,对DHCP原理、地址租约及更新做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另外,在每一章理论知识介绍之后,通过本章经典习题与解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这些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并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书力图做一本基础理论知识全面并紧密结合实践内容的教材。 此次改版中,增加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Wireshark是一款开源的专业数据抓包和分析工具,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抓取功能和丰富的数据分析方式,适合于初学者使用,将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学习与Wireshark工具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可视化,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均给出数据包的内容分析。 另一个改动是Internet 的译名不再使用推荐译名“因特网”,而改为目前大家已普遍使用的“互联网”。虽然推荐译名“因特网”有其权威性,但实践证明,各界人士大都不愿意用。 编者决定从第3版起改用事实上的标准译名“互联网”。 书后共有两个附录,附录A是Wireshak基础简介知识(包括简介、安装方法和使用说明)附录B是部分习题解答(而不是详细解题步骤),最后是参考文献与网址。 读者可以访问清华大学出版社多媒体课程资源平台下载有关的参考内容。 本教材的参考学时为60学时左右。如果学时较少,可以适当地调整讲授内容。这样仍可获得有关互联网的最基本的知识。 本书附有随书课件及微课。 本书由沈红、李爱华任主编,喻红婕、胡树杰、程磊任副主编,臧晶、金海月、祁燕参编。其中沈红和李爱华参加了教材大纲的编写,沈红、胡树杰、喻红婕、金海月、祁燕编写第1章、第4章和第5章,李爱华、程磊、臧晶、金海月、祁燕编写第2章、第3章和第6章及附录A部分。感谢杨非非对教材的校对及实验部分的工作。 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技术发展较快,书中不足与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沈红李爱华 2021年8月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