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殿军校长、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作序推荐!再现了话剧《史铁生》创编经历与演出情景!总结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美育实践成功经验!追铁生心志,传独立精神!

作者:向东佳
定价:86
印次:1-1
ISBN:9787302574514
出版日期:2021.02.01
印刷日期:2021.02.02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一书,充分解析了剧本《史铁生》的内涵,详细讲述了作者编导话剧《史铁生》的经过与该剧演出的情景,介绍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美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进行美育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more >

序 一 让美育直抵学生心灵 史铁生是清华附中的校友,是清华附中学生们熟悉又陌生的作家。 说熟悉,是因为清华附中的学生总会学习史铁生的文章,阅读他的很 多作品;说陌生,是因为他1967 年从清华附中毕业至今已经50 余年。 2010 年12 月31 日之后,随着史铁生辞别人间,学生们只能通过文章 和照片去了解他,再也无法与他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了。而这种跨越时 空的精神交流,更促进了学生们不断去感受生活之美、感悟自然之美、 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以此提升精神境界。 作为清华附中的校长,我也读过不少史铁生的作品,当然,或许没 有我的学生们读得多、读得深,我也没能跟学生一起排练和演出《史铁 生》这部剧。但是,我曾与史铁生当年的同窗、一起插过队的知青战友、 生前好友、研究史铁生的学者等一同观看过话剧《史铁生》的演出,学 生们投入的情感以及他们的现场表现力使我深受感动。我也更加深刻地 感受到,清华附中一直重视美育实践,不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 文素养,这么多年的坚持,成效是显著的!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 力,对于他的视野、胸怀、修养、品格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在实现“为 领袖人才奠基”这个教育使命的奋斗之路上,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 巨大作用。 在现实中,有一些美是非常难以用“语言”这种形式完全表达的。 它可能是需要静心品味的境界美,也可能是需要通过动作表达的行为之 美,还有可能是蕴含学科内在的需要沉浸其中去享受的结构之美、逻辑 之美。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能感受到数学有简洁美,有严谨美,有逻 辑美,还有结构美。如果老师们都能够从学科教学和教育的行为当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到本学科的内在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我想,美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体 现出来了。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放 在学校的美育方面来说,就是在强调: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种事物, 都有美的内涵和美的成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带领他们去欣赏 美,使他们学会用美来涵养自己、改变自己,更让自己有能力去创造新 的美,让整个世界更美。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双腿瘫痪,他虽然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但是,从 他的作品中,学生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他健全的人格, 是他不屈的拼搏之美。我认为,美育是要塑造精神上全面健康的人,是 “立德树人”的很好载体和展现方式。 清华附中的美育实践在音乐、科技、艺术等学科实施得非常好。其 中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主要通过戏剧教育来展现。以前,老师们更多 地指导学生们改编名著,表演名著,或者是学生自己创作,老师再加以 指导和修改。这次,向东佳老师大胆地尝试自己创作剧本,并在剧中设 置了“歌队”,这对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挑战!《史铁生》 这部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史铁生的同学、朋友和部分专业 人士的赞扬和好评,参演的学生更是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是美育的又 一次成功实践! 清华附中培养学生,就是要广泛提供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学生素养的环境和条件,美育更是如此。向东佳老师自己,也成为学校 美育的教材,在他的影响下,编写、创作、表演等素养,一定会自然而 然地变成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老师自身成为美育课程,就更能带领学生 把课程落到实处,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参加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健康的 发展。 向老师在《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一书中,比较详 细地讲述了自己创编剧本的经历和演出情景。我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 都会和我一样,想亲眼再看一遍学生们的现场演出。 希望这部剧,能成为清华附中的经典,让美育直抵心灵。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王殿军 序 二 独立与超越 从接受教育之初,人们就开始学习语文。最初从认字开始学习字词、 语句、语义以及韵律,这个阶段主要把语文当文字语言来学习;从中学 开始,人们更多把语文当文学来学习。如果说前一阶段是寓于语言之中 学文学,那么,后一阶段则是寓于文学之中学语言。这区别在哪里呢? 实际上,只有文字语言产生之后,语言才需要专门学习。文字语言 的产生并不是要替代声音语言,而是把声音语言引向更有厚度的实体化 语言。无论是声音语言,还是文字语言,都是语言本身实体化为人类语 言的产物。通过声音,语言把自身初步实体化为能够划破沉默而打开时 间的人类语言;而通过文字,语言则进一步实体化为能够划开空间而诞 生为一种事物的存在得以延迟的痕迹。 文字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空间痕迹:通过划出一道道空间痕 迹来显示万事万物而把世界保存在一个痕迹空间里。不过,在这个痕迹 空间里,事物不像在视觉的物理空间里那样首先是以形象出场,而是首 先以意义出现。因为文字语言是以声音语言为基础的,而声音语言就已 是一个意义世界。也就是说,文字这种痕迹世界虽然是一个空间世界, 却不是视觉意义上的形象空间的世界,或者说,它不是一个单纯广延的 空间世界,而首先是一个意义世界。它首先借助于声音语言把一切事物 都转换成意义码,再把意义码转换成痕迹。就痕迹总是空间的痕迹而 言,通过文字,意义码被埋藏在空间里。作为文字的痕迹埋藏着一个意 义世界。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是事物本身让我们把它转化成意 义密码而被埋藏在痕迹世界里。就有意义的事物才是真的事物,因而才 是有(存在着)的事物而言,只有能进入语言的事物才是存在着的事物, 只有能进入语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虽然世界并非仅仅在语言中, 但是,它的真实性却只有能够被迎入语言才可得到确定。所以,言外之 意的世界,也必须通过语言来显明它在语言之外。的确,语言是一种特 别的存在,我们总是通过它来表达它之外的东西。语言本身就意味着突 破自己,超出自己。 那么我们有了声音语言之后,为什么还会创造出文字语言呢? 声音语言通过打破沉默的循环而开启了不同于自然(物理)时间的 意义时间,或者说,开启了真正的时间:这里,记忆可以被叙述、被传达, 现在可以被揭示、被言说,未来可以被预言——预示。于是,个体本身 以及个体之间、代际之间,可以有时间——在声音及其意义中呈现出来 的连续性而有了“传说”,因而有了历史。但是,声音语言里的这种连 续性严重依赖于记忆,记忆的缺失或失真,必中断这种连续性而使历史 难以完成足以不断突破自身的积累。所以,在只有声音语言的地方,历 史通常以循环式的停滞形态存在。实际上,在这种地方,整个世界也与 声音语言一起飘荡在声音的起伏不定里。 可以说,文字语言的产生把语言从对人的记忆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 来。文字通过把事物迎入空间痕迹,使事物得以在意义空间里延迟,从 而使事物可以被思想凝视与组合。在声音语言里,人们很难对事物进行 凝视,因为它随着声音的起伏转瞬即逝。痕迹使能解开痕迹的人随时可 以与事物相遇照面而凝视之,并在这种凝视中增补、组合、反思事物。 通过增补而发现了事物的多重属性,通过组合,事物被置于与其他事物 的关系中而使事物呈现出新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正是通过在凝 视下的增补、组合来使事物得以更多维、更全面、更准确的面相呈现出来。 文字语词常有多重意义,就是这种增补、组合之结果的最直接体现。这 里,需要特别指出来的是,也正是通过凝视下的反思,我们才得以理解 自己与事物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从而诞生了思想。这意味着,文 字语言不仅让我们更接近真实世界而更接近真理,也使我们有了思想。 不仅如此,由于文字使事物得以在痕迹中延迟,我们自身与世界的 连续性不再主要依赖于有限的记忆,而依赖于痕迹空间。对于能进入这 个空间的人来说,文字可以使事物一直延迟着,也即一直在场着。文字 的这种延迟性不仅使凝视成为可能,而且使长时段的连续性成为可能, 从而使长时段的历史积累成为可能。正是这种长时段的积累把人类带上 了一条不断自我突破而自我提升的历史轨道。这也是一条在连续性中完 成断裂又在断裂中保持着连续性的道路。 实际上,文字语言不仅使我们在思想里接近真理、积累真理成为可 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如果说声音语言通 过打破沉默的循环而开启了时间,那么文字语言通过画出道道,一方面 突破空间的重复而开启了意义时间;另一方面则使单纯的广延转化为痕 迹而开启了痕迹的空间。这使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来打开时空世界以 及在时空里的一切可能性事物。这种打开就是一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 文字语言是一种创造世界的语言。文字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创世的阶梯, 使我们能够近乎神一样进行创世。我们在文字语言中以打开、揭示世界 的方式创造着世界,或者说,我们以创造世界的方式打开、揭示着世界。 正因如此,我们的世界永远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开放的世界。历史由 此展开为一个常新的历史,一个需要不断重新解释的历史。 正是由于文字语言使人类得以真正进行积累与创造,所以文字的产 生才不仅标志着真正文明的开端,而且开启了历史加速运动的全新时代。 文字世界不仅承载着世界,也承载着历史。所以,文字语言产生后,人 们才需要专门学习语言。不过,人们专门学习语言,并不只是为了学习 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以及在语言中进行的创 造。就内容而言,人们通过文字语言至少要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文字语言所承载的历史经验与关于世界的知识。通过学习这 些人类积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经验与知识,帮助人们获得厚重的历史 感以及具有历史依据的可靠知识,使人们得以从纵深的历史视野与可靠 的知识去理解、审视现在与未来。 其次是文字世界所隐含的深度思想。有文字世界才有凝视与反思而 有思想。思想乃是这样一种双重运动:它既是朝向绝对性事物的运动, 也是朝向普遍性事物与确立普遍性事物的运动。伟大的文字世界必有伟 大的思想,而伟大思想之为伟大思想就在于它对绝对性事物有所洞见, 对普遍性原则有所觉悟。这种洞见与觉悟是学习文字语言的核心内容。 它们主要就存在于思想经典与文学作品里。 第三是文字语言世界里的创造实践,这主要就是文学作品。文学 (小说、诗歌)是我们通过文字语言进行创世的最主要形式。文学不只 是反映生活那么简单,如果它只是反映生活,它就是历史学,而不是文 学。文学不是反映生活,而是创造生活:它创造出各种可能的生活,展 示各种可能生活的可能样态。文学既可以把现实中没有或者尚没有的恶 展示出来,以提示人类并非不可能的恶,也可以把人世间没有或尚没有 的善创造出来,以揭示人类可能的善。文学正是通过这种无中生有的创 造活动,拓展着世界的边界,触碰着人性的边缘,勘察着心灵的深度。 所以,语文教学并非简单地教语言,它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任务:首 先是向学生传达文字语言世界所积累、承载的知识、思想,特别是在这 些知识与思想里所确立起来的那些穿越时空——超越时代的普遍原则与 普遍理念;其次是让学生在学习文字语言中培育创造力,特别是想象力。 文字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想象力的创造事件。教文字语言首先就要 尽可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而学习文学作品就是激活想象力的一个基本 途径。 这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而要成为一 个中学出色的语文教师就更难了。不过,我相信,向东佳应属于这样的 语文教师。把史铁生写成了一部剧本,并搬上了舞台,这本身就显示了 他的勇气与文学品位。史铁生是一个不幸早早就降临身上的作家,这种 不幸让他走上文学之路,也是这种不幸使他一开始就带着生死觉悟进入 文学、打开世界。虽然他各方面的积累不够厚重,但是,命运给他带来 的触碰生命边缘的机缘,使他的作品显示一种特殊的纯度与高度。选择 写作史铁生,并搬上舞台,显然不只是因为史铁生毕业于作者任教的清 华附中,而更是因为看重了其作品的纯度与高度。而从作者把此书命名 为“独立与超越”则可以看出他的见识。独立与超越既是史铁生的精神, 其实也是所有创造活动必备的精神,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应当 培育的精神。 向东佳的《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一书即将印刷出 版,他约我写序,答应之后拖延多时,便写成关于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 的关系与差别的问题。正在艰难进展,东佳老师来问,知道他着急了, 只好放弃原思路,改写成这样。权且为之序。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黄裕生 序 三 因戏结缘 史铁生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他的 作品,有真诚的自我忏悔,有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有对苦难的理解和 观照,有悲悯的人间情怀,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如果你读过史铁生先生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浸泡过他思想的文字 是那么地细腻与生动。他那种轻柔而又像讲故事的娓娓道来的口气,平 淡如水,可品尝起来又是甘甜如蜜,让人回味悠长。双腿残废的痛苦让 他抓狂过,绝望过,煎熬过,可到头来又平静了,接受了。也许是因为 这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被痛 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过,越挣扎陷得越深,可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 坚持了下来,他振作了起来。那些文字中,时而充满着希望,时而洋溢 着睿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他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了。他的作品是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如果想 改编成戏剧作品,它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9 年9 月的一天,我接到了清华附中向东佳老师的电话。他说 创作了一部短剧《史铁生》,将由清华附中的同学们搬上舞台,希望我 可以去看看,并给孩子们进行指导。我欣然接受邀请。但是,我心存疑 惑和忐忑,向老师该如何将史铁生的故事改成剧本呢?普通的中学生 又是如何演绎和诠释史铁生先生的?他们能读懂史铁生先生的内心世 界吗? 我与向老师的相识缘于戏剧教育走进校园这个新生事物。现在越来 越多的大、中、小学校开始展开各种戏剧活动:讲座,座谈,比赛,戏 剧节,等等。许多学科的老师都参与其中,有物理老师、地理老师、音 乐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舞蹈老师等,但参与最多的当数语文老 师。语文老师大多自己就热爱戏剧,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带进课堂,课堂 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孩子们从被动的听讲到跃跃欲试,都想在课堂 上一展身手。 向东佳老师是清华附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他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谦虚,甚至略带羞涩,但说起自己的学校和学生, 他流露出的不仅是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爱。他带我先在校园里简单地 参观,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图书馆、实验楼、流动课堂等等。在引领我参 观的同时,还会对偶遇的学生们给予帮助。在图书馆的一间阅览室门口, 两个女同学想进去自习,可是却找不到灯的开关。向老师示意我稍等, 便走进阅览室,问明情况后,便去找电灯的开关并打开它。他还不忘提 醒学生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关灯,把门轻轻关好。下楼的时候,我们 又遇到了他班里的学生,他问同学的胃疼好些吗?孩子说好多了..虽 然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我却感受到了温暖与爱。走进报告厅,同学们热 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此时的向老师更像是同学们的大哥哥,他们之间的 交流平等、生动。有什么问题孩子们似乎脱口而出,向老师也会用平等 的方式和同学们沟通。 应该说向老师创作的剧本脉络是清晰的,创作角度非常适合中学生 接受。他用歌队的形式拉近了作品与学生们的距离,使散文似的剧作能 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他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 着史铁生先生的思想和对生死的感悟,并将自己对先生的理解和爱转达 给每一位同学。他还用大量的旁白将剧本的内容巧妙衔接起来,使得原 本散点式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贯穿了起来。他选取的人物和场景也具有 代表性,对于每一位人物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和与史铁生先生的关系 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和阐释,这样使得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要塑 造的人物是怎样的。 对于普通的中学生来说,史铁生先生是陌生的。史先生所讲述的生 活和描述的场景,对他们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但学生们的演绎是清 楚的,虽有些稚嫩,但他们完全理解了史铁生先生。尤其是扮演史铁生 的男生,他让我忽略了他演技的青涩,完全相信他对先生思想的解读, 相信他完全走进了史先生的世界。看来我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 在向老师的引领下对史铁生先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 向东佳老师热爱话剧,更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戏曲。他会在下 课后到剧院看戏,然后和学生们分享感受;他还创作话剧作品,想把更 多的中国文化名人搬上舞台,用戏剧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 向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感动,对戏剧的痴迷让我敬畏,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传承让我钦佩,能遇上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一辈子的幸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唐烨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向东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曾荣获过北京市第一届、第二届科研课题研究课一等奖,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课题“优秀教师成长主题研修课程”一等奖,全国中小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征集一等奖等。

  •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再现了话剧《史铁生》创编经历与演出情景,总结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美育实践成功经验!特别适合广大中学师生、中学美育的实践者、戏剧教育爱好者以及史铁生作品的爱好者阅读。
more >
  • 目 录

    一初识史铁生/1 

    (一)其人/3 

    (二)其事/5 

    (三)其思/7 

    二《史铁生》剧本/ 15 

    歌队开场/ 17 

    第一幕孤独与幸福/ 18 

    第二幕生死与迷雾/ 32 

    三剧本分析/ 49 

    (一)剧情简介/ 51 

    (二)剧本改编/ 51 

    (三)人物定位/ 61 

    (四)剧本主题/ 64 

    四导演构思/ 91 

    (一)创作的缘起/ 93 

    (二)创作与排演的过程/ 94 

    (三)总体基调/ 96 

    (四)悲剧意蕴/ 107 

    (五)表现形式/ 110 

    五观演者的感悟/ 121 

    (一)话剧《史铁生》的演出概况/ 123 

    (二)史铁生同学、插队队友谈/ 125 

    (三)《史铁生》的剧评/ 136 

    六《史铁生》部分演职人员的展演感想/ 141 

    (一)扶轮,问路/ 143 

    (二)《史铁生》的阳光/ 144 

    (三)寻味幸福浅悟生死/ 148 

    (四)入戏/ 152 

    (五)感知心境体悟生死/ 155 

    (六)用心体悟获得成长/ 157 

    (七)当一个人凝成一台戏/ 159 

    (八)重游“地坛”初品《史铁生》/ 160 

    (九)幕后的四天/ 161 

    (十)融入戏剧随机应变/ 163 

    (十一)体验变化感情成长/ 164 

    七审美的可能/ 167 

    结语独立与超越的审美情怀/ 181 

    致谢/ 189 

    参考文献/ 191 

    附录一《史铁生》演职员表/ 193 

    (一)赞歌唱祖国校庆忆铁生

    (清华附中第104 周年校庆活动)/ 1...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