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72元
印次:3-2
ISBN:9787302638049
出版日期:2024.07.01
印刷日期:2025.01.20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传播学总论》自问世以来,在全国高校被广泛用作新闻传播学基础课教材,并先后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第三版的修订紧紧围绕着课程的需求,结合当前传播实践的变革,体现了传播学科的**发展趋势。它拥有三个方面的新面貌: # 从框架上来说,它在传统的“五W”框架基础上加以创新,采用了更具创新性的理论架构; # 从内容上来说,它面对互联网和智能媒体时代的**状况,大规模地更新了有关人类传播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案例; # 从体例上来说,它积极适应新的变化,增加了更多便于学习的内容。 本书有意识地从中国传播研究的本土问题出发,反思传播学中的既定框架,转而展现更丰富的传播研究潮流。 "
"胡正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主编等。历任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介与媒体融合、国际传播、文化产业等。主要著作有《现代传播体系创新研究丛书》(主编,202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传播学》(主编)、《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国际传播蓝皮书)2017》《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新媒体前沿2017》《中国文化发展1978-2018》《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等。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中组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2023年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序 Foreword 中国传播学,面向未来再出发 对于中国的传播学来说,2022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不仅体现在历时性意义上,也体现在共时性意义上。特别是当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迎来后疫情时代、后全球化时代的同时,也需要开启中国传播学再出发的新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就曾介绍和翻译过海外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新思潮、新研究,但当时的活动多是自发的、零星的,而中国新闻学界跟西方传播学者进行的第一次正式交流和直接对话是在1982年4月至5月。在这期间,美国传播学代表人物之一威尔伯·施拉姆在他学生的陪同下访问中国,并在人民日报社主楼顶层的大礼堂做了一次与传播学相关的学术报告,参加报告会的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时称新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部分高校教师,还有媒体从业人员等数百人。报告结束后,施拉姆等学者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交流与讨论。这次西方传播学者的正式报告和交流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学界第一次正式而直接地与西方传播学者进行学术对话。 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这次会议后来被学界称为“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与会者讨论并确立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即“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既体现出中国传播学建设所亟须具备的改革开放、兼容并包的胸怀,更表现出中国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科本土化的强烈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主。198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研究人员撰写了13篇研究文章并结集出版《传播学简介》一书,这是第一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比较正式的传...
Contents
第一章 传播学史 1
第一节 古代的传播智慧 2
第二节 传播学学科在美国的诞生 4
第三节 传播研究的多元路径 14
本章小结 22
第二章 传播论 24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想象”与“解读” 25
第二节 人类传播演进及其历史规律 28
第三节 人类传播类型及过程 39
本章小结 66
第三章 传播者论 67
第一节 多元化的传播者 68
第二节 传播者的环境认知 70
第三节 传媒业的智能化趋势 78
第四节 把关人与把关 84
本章小结 88
第四章 传播内容论 90
第一节 信息 91
第二节 符号 102
第三节 大众传播内容 111
第四节 网络传播时代的内容 119
本章小结 122
第五章 传播媒介论 124
第一节 传播媒介 125
第二节 媒介理论 130
第三节 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 146
本章小结 156
第六章 传播受众/用户论 157
第一节 受众 158
第二节 用户行为与心理 165
第三节 用户作为在线内容的生产者 170
第四节 用户在线互动及其社会效果 173
本章小结 177
第七章 传播效果论 178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基本认知 179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诸论 203
第三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229
本章小结 230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 231
第一节 社会中的传播 232
第二节 传播与社会新议题 243
本章小结 253
第九章 传播与文化 255
第一节 作为文化的传播 256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