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读懂中国经济:格局、周期与趋势

读懂宏观经济,抓住个人际遇;搞懂看似深奥却又离不开的经济名词/数据

作者:赵硕刚
丛书名:经济大趋势系列
定价:149
印次:1-7
ISBN:9787302596301
出版日期:2022.01.01
印刷日期:2024.10.18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系统全面地解读中国经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并展望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从经济格局角度,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解读,系统性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国民经济循环的基本状况,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经济的突出变化和主要特征。 第二篇从经济周期角度,基于常见的经济周期类型,介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表现、成因以及影响,分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所处的周期位置,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第三篇从长期趋势角度,根据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变迁规律,勾勒出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more >

前言 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 常态”,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再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勾画出 的“新蓝图”,无不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置身于这一 历史时刻,只有更为全面地分析并读懂中国经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 历程,更加精准地定位当下的中国经济,更加准确地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新变化带给我们的新思考 对中国经济最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中国经济的认识,找到读懂 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因何而减速,如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 转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经济增长的减速换挡。过去我们对 10%以上的经济增速习以为常,有的年份甚至可以达到13%~14%,但现在我们看到, 两位数的高增长已经成为历史,2011—2019年,我国GDP增长一直处于减速的状态,2019年GDP增速降至6%,而上一次出现低于6%的增速还是在1990年。经济减速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经济高增长是通过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些生产要素的高投入 实现的,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还引发了低端产能过剩、 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难以持续。现在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降 了下来,但经济结构在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增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是什 么原因触发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这个换挡期会持续多长时间?《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 了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的减速 读懂中国经济 格局、周期与趋势 II 会不会影响到这个目标的实现?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减速后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进入高 质量发展的阶段,那么,中国未来将如何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成色”?这一系列问题, 需要我们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经济除了短期出现大幅波动之外,还会因新 冠肺炎疫情发生哪些改变,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将如何表现?2020年,我们经历了1918 年西班牙流感疫情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从 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冲击了各国经济,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和国际供应链的阻断,世 界经济因此陷入“二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的萎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全 年世界经济萎缩3.3%。作为最先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我国经济在2020年第一季度一 度同比下滑6.8%,是1992年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中国经济也逐步恢复,2020年第四季度时,GDP同比 增速已经回升至6.5%,全年GDP增速虽然仅为2.3%,但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 现正增长的国家。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除了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大幅波动外, 还引发了消费、投资、收入等诸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其中有些变化是暂时性的,比如经 济增速的大幅下滑,有的则是长期性的,比如供应链产业链的调整、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 这就需要将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走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上还存在哪些“堵点”和“断 点”,如何有效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国民经济的运行如同人体一样,是一个循环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体系,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迅速从全球生产网络的 边缘角色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成长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以及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目 的地。但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大环境出现明显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逆全球 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国际循环弱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把发 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内需潜力不 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内外需客观上存在此消彼长的态势,我国经济逐渐 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9%降至2019 年的1%。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20年,国家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其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标纲要,成为指导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所遵循的原则和行动指南。怎样更好 地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包括中国经济循环中存在哪些“堵点”和“断点”,怎样解 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如何保障我国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问题,都需要更为深入地分析 前 言 III 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状况,才能更加精准地找到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着力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看待就业、收入、物价、房价这些经 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常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经济的发展关乎我们的就业 前景和收入水平。就业情况的好坏短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长期则与产业发展 的方向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比较大,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约 2500万人a。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停止招聘或者减少用工人数。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 《2021高校毕业生需求报告》,酒店旅游、贸易、批发零售等行业减少招聘岗位最多。 但与此同时,疫情也加快了网上购物的普及以及新基建的发展,物流配送、建筑工程、 集成电路是用工需求增加最多的三个行业。而且,随着5G时代来临以及国家加大了对 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科技企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技术人才薪酬明显上涨。根据国家统 计局数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自2016年首次超过金融业后, 已经连续4年位居第一名。那么,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市场的变化,破解“就业难”与“招 工难”并存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钱袋子” 以及职业规划。 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还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食的方面, 猪肉是大多数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食。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猪肉价格高企,正当我们感叹何时才能实现“猪肉自由”时,猪肉价格同比涨幅从 2020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21年中时,每斤猪肉的价格更是跌回到“10元时代”。 那么,是什么因素驱动着猪肉价格的周期变化,肉价未来的走势如何?同时,猪肉价格 还是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价格的走势变化还会影响到 对通货膨胀发展形势的判断。住的方面,房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20年底, 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那么,房价走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货 币政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房地产调控坚持 “房子是用来 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又会如何? 二、解答问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要回答前面提到的种种疑问,读懂中国经济,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熟悉常用的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如同人的身高、体重这些生理指标一样, 是我们认识宏观经济系统运行情况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参考方方面面的 经济指标,用数据说话。GDP、消费、投资、CPI这些指标虽然耳熟能详,但多数人可 能并不了解它们的准确定义,对它们的统计范围、数据来源、发布时间以及同类指标间 的差别也不甚了了,因而就容易误用。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虽然都是 a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J].求是,2020(1). 读懂中国经济 格局、周期与趋势 衡量投资的指标,但一个是流量指标,一个是存量指标;一个是月度数据,一个是以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形式按季度公布,绝对值按年公布的数据。所以分析短期投资 走势主要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而要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则要用到固定 资本形成。同时,经济指标在使用时还要注意数据形式,是速度、占比还是绝对值,即 便同是衡量增长速度,也有环比增速、同比增速等区别,使用不当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不同国家在公布季度经济增长情况时,我们国家通常使用的是GDP同比增速, 但有的国家使用GDP环比增速,还有的国家采用环比折年增速,在做国际比较时必须 换成同一口径的GDP增速指标。 其次,要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可以分为趋势和 周期两部分。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周期位置,精准定位中国经济,是判断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前提,也是做好短期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比如2019 年一季度与2009年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速都是6.4%,但同一数字背后我国经济运行 所处的阶段却大不相同。2009年时我国经济仍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尾期,经济增速 出现大幅下滑是因为遭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危机过后,我国GDP增速一度又回 升至10%以上。而2019年时,我国已经处于经济由高增速转变为中高增速的新常态, 此后GDP增速不仅没有反弹,还在2019年第三、第四季度进一步放缓到6%。所以, 如果不能认清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就难以对经济增长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后,还要对世界经济有所了解。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发 展自然也离不开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 代起,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外,我国经济经历的两次大幅度的波动,都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 一次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在懂“国情”的同时,还要懂“世情”。而且, 在研究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时,国际比较研究尤为重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通过观察比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对经济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能够更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和预测。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世界银行通过分析20世纪后半期全球100多个进入中等收入 阶段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后提出来的,现在我国也正处于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迈 进的关键时期,总结美欧以及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国家顺利跨 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本书的写作结构 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从静态的角度,也就是在某一个时点上观 察宏观经济的组成和运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经济运行状况,体现为宏观经济的 前 言 格局。另一个就是从动态的角度,以一段时间范围内的经济增长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 这又可以分为长期趋势和周期波动两部分。 本书框架见图0-1。 图0-1 本书的逻辑框架 按照以上分析框架,全书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讲经济格局,按照国民经济循环的机理,介绍中国宏观经济各组成部分常用 的经济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解读,系统地认识中国经济的 基本面以及国民经济循环的基本状况,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经济的突出变化和主 要特征。 第二篇讲经济周期,基于几种常见的经济周期类型,介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表 现、原因以及影响。通过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处的周期位置, 进而预判“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第三篇讲长期趋势,借鉴各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变化 以及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变一般规律的分析,勾勒出2035 年远景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读懂中国经济之旅。 V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中国城市大变局:解读城市竞争的底...

凯风
定 价:99元

查看详情
元宇宙浪潮:新一代互联网变革的风口...

冀俊峰
定 价:69元

查看详情
数智乡村振兴

张峻恺
定 价:69元

查看详情
海外淘金:全球房地产投资手册

冯震华、黄宇婷、李丹婧
定 价:69元

查看详情
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10年的超级新...

凯风
定 价:79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赵硕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红旗文稿》《瞭望》《经济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等国家级刊物、报纸和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国家发改委中青年干部论坛优秀奖、国家信息中心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 读懂宏观经济,抓住个人际遇
    这是一本分析宏观经济的通俗读本,从格局、周期和趋势三个角度,把脉中国经济

    ● 格局——看清经济基本面与国民经济循环
    ● 周期——剖析中国经济运行所处周期
    ● 趋势——勾勒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经济增长趋势
more >
  • 目录

    第一篇 中国经济运行的格局

    第一章 研判中国宏观经济的框架和指标 ···················································2

    一、宏观经济如何运转 ··········································································2

    二、常用的中国宏观经济指标··································································5

    第二章 GDP—综合测度中国经济 ·························································8

    一、GDP如何统计 ···············································································8

    二、中国GDP的规模、增速与结构 ························································10

    三、容易混淆的GDP与GNI ·································································15

    第三章 三大产业—认清中国经济的供给侧 ············································19

    一、国民经济行业如何划分 ·······...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