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18331
出版日期:2022.10.01
印刷日期:2022.10.19
图书责编:张玥
图书分类:教材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与职业素养的问题。学习大数据技术,必须重视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知识。这有助于防止大数据技术的滥用,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确保数据和算法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算法系统的可解释性成为未来引导设计的一个基本方向,使伦理准则成为大数据专业从业者的工作基础,从而提升职业人员的职业抱负和理想。 本书包括大数据社会背景、大数据思维变革、伦理与道德、大数据伦理规则、职业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工程教育、数据科学职业与思维以及大数据安全与法律等内容。本书针对高等院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课程和通识课程全新设计编写,具有丰富的知识与应用特色,帮助读者扎实地打好基础。本书特色鲜明,易读易学,既适合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对大数据技术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周苏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工作,在许多高校、高职、技师学院专/兼职任教,曾任学院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学督导处处长等职。主讲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数十余门专业课程,对应用型高校教育、职业教育有深刻理解,教学经验丰富,是多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教改项目的主持人。
前言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挖掘提炼大数据技术等IT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尝试在高等院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开设专业思政教育课程,制定“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实现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已经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将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市场和就业等方面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大数据在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与职业素养问题。相关专业学生在学习大数据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掌握大数据伦理知识。重视大数据的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防止大数据技术的滥用,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确保数据和算法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算法系统的可解释性成为未来引导设计的一个基本方向,使伦理准则成为大数据从业者的工作基础,从而提升职业人员的职业抱负和理想。 本书包括大数据社会背景、大数据思维变革、伦理与道德、大数据伦理规则、职业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工程教育、数据科学职业与思维以及大数据安全与法律等内容,针对高等院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专业思政课程全新设计编写,具有丰富的知识...
第1章大数据社会背景1
【导读案例】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
1.1计算机的渊源5
1.1.1为战争而发展的计算机器6
1.1.2通用计算机7
1.1.3人工智能大师8
1.2大数据基础9
1.2.1信息爆炸的社会9
1.2.2大数据的定义10
1.2.3大数据的3V特征11
1.2.4大数据时代12
1.2.5大数据对应的厚数据12
1.3从机械思维到数据思维14
1.3.1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14
1.3.2确定还是不确定的15
1.3.3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思维16
1.4大数据与人工智能17
作业17
【研究性学习】进入大数据时代19第2章大数据思维变革21
【导读案例】亚马逊推荐系统21
2.1思维转变之一: 样本=总体23
2.1.1小数据时代的随机采样24
2.1.2大数据与乔布斯的癌症治疗26
2.1.3全数据模式: 样本=总体27
2.2思维转变之二: 接受数据的混杂性28
2.2.1允许不精确29
2.2.2大数据简单算法与小数据复杂算法30
2.2.3纷繁的数据越多越好32
2.2.4混杂性是标准途径33
2.2.55%的数字数据与95%的非结构化数据34
2.3思维转变之三: 数据的相关关系34
2.3.1关联物,预测的关键35
2.3.2“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37
2.3.3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37
2.3.4通过相关关系了解世界39
作业40
【研究性学习】理解大数据的三个思维变革42第3章伦理与道德45
【导读案例】脸书数据泄露: 成操控大选的工具45
3.1伦... 查看详情
介绍大数据伦理和职业素养的基本原理。
组织浅显易懂的案例,培养重要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小组,积极讨论与表达。
配套完整的教学资源,特色鲜明,易读易学。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