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第2版)
"知识系统性: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对既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有较强的系统性 知行合一性:注重案例的讲解,剖析知识的应用,入门即提高 "

作者:马海龙、梁发云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新形态教材

定价:59.8元

印次:2-2

ISBN:9787302642473

出版日期:2023.08.01

印刷日期:2025.07.09

图书责编:秦娜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主要介绍基坑支护工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包括绪论、基坑勘察及设计原则、土压力、支挡结构内力、支挡式基坑的稳定性及变形、板式支挡结构(含混凝土灌注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双排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形式)、内支撑系统及锚杆技术、重力式水泥土墙、土钉墙、基坑被动区加固、基坑支护有限元分析、基坑地下水控制、基坑监测、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4章内容。

马海龙,男,1964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主要从事新型试桩方法理论、深基坑支护形式、既有建(构)筑物纠倾加固方法等的研究工作。编著《基坑工程》教材一部、主编《土力学》教材一部,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以排名第一顺序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岩土工程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第2版前言   《基坑工程》第1版自2018年6月出版以来,得到了使用者的肯定。在这将近五年的时间内,部分规范已有更新,新的要求也被提了出来。为了更好地将《基坑工程》教材建设好,适应新规范、满足新要求,特对相关内容进行新增及校核补充,形成《基坑工程》第2版。   新增内容说明: ①在“1.2.3基坑事故的潜在因素”中增加案例分析,提出潜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概念; ②基坑事故往往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因此在“1.3基坑工程的特点”中,增加“施工中多因素耦合作用”内容; ③近年来软土地区微变形控制技术已获应用,并形成相应规范,在“1.5基坑工程发展展望”中,增加“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内容; ④软土中支护深度6~7m的基坑支护方式选择性较少,在第7章“7.1内支撑系统”中增加“竖向斜撑系统”内容; ⑤基坑工程施工的工序多、工种多、专业性强,缺少针对基坑工程特点的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增加“第14章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通过对施工组织设计案例编制的分析,为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技术人员准确编制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校核说明: ①校核更新的规范涉及的内容; ②校核书中例题、每章习题; ③校核全书文字内容。   本书第2版由浙江理工大学马海龙、同济大学梁发云编著。其中,第1~7章及第9,10,13,14章由马海龙编写,第8,11,12章由梁发云编写,马海龙校核书中例题、每章习题,全书由马海龙统稿。   虽然编者对全书又进行了校核,但仍可能存在疏漏、错误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5月 ...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1.1引言

1.1.2基坑定义及基坑的安全评估

1.2基坑事故案例

1.2.1杭州地铁湘湖站北2号基坑坍塌事故

1.2.2新加坡Nicoll大道地铁基坑事故

1.2.3基坑事故的潜在因素

1.3基坑工程的特点

1.4基坑工程的主要支护方法

1.5基坑工程发展展望

习题

第2章基坑勘察及设计原则

2.1基坑工程勘察

2.1.1岩土工程勘察

2.1.2地下水的勘察

2.1.3地下障碍物

2.1.4周边环境条件

2.1.5勘察报告应提供的参数和包含的内容

2.2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2.2.1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2.2.2土的渗透系数

2.2.3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

2.2.4规范建议选用的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2.3基坑极限状态设计

2.3.1基坑的极限状态

2.3.2基坑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2.4设计基本规定

2.4.1基坑设计使用年限

2.4.2支护结构安全等级

2.5基坑工程设计

2.5.1前期资料准备

2.5.2基坑工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2.6支护结构选型

2.6.1支挡式结构

2.6.2重力式水泥土墙

2.6.3土钉墙

2.6.4支护结构选择

习题

第3章土压力

3.1土压力理论

3.1.1土压力的类型

3.1.2土压力大小和性质与位移的关系

3.1.3静止土压力

3.1.4朗肯土压力

3.1.5库仑土压力

3.2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平荷载

3.2.1规范中土压力计算方法

3.2.2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

习题

第4章支挡结构内力... 查看详情

本书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对既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有较强的系统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