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元
印次:2-1
ISBN:9787302651499
出版日期:2023.12.01
印刷日期:2023.12.26
图书责编:袁勤勇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旨在向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的入门者介绍什么是现代密码学,它从哪里来,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在网络空间里有哪些应用。作为入门书籍,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准备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者和计算类专业中对信息安全有兴趣的本科生,可为他们建立较为全面的密码知识体系视野、增加对密码学应用领域的了解。 本书从古代军事上的密码传递信息应用开始,分析密码的行程和密码技术的变迁;结合密码的发展与应用历史,穿插以历史故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DES、AES、RSA等经典密码算法;讨论了数字签名、密钥管理、秘密分享等经典密码协议;还介绍了椭圆曲线、量子密码等新兴密码技术,以及密码技术在电子商务与物联网中的应用等热点技术话题。
潘森杉,单位:江苏大学职务、职称:网络空间安全系副主任、副教授性别:男年龄:34个人简历(50字左右):主讲《密码学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学》、《信息安全原理》、《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等课程,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前言 随着国际网络对抗与攻击频繁,违法犯罪活动加速向互联网蔓延,网络空间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截至2022年9月,国内有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每年网络安全专业毕业生超2万人。密码学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因此面向高校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密码学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密码学概论》自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以来,已印刷5次,累计印刷近5000册,作为教材在十几所高等学校的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课程中使用。然而,从首次出版至今,我国颁布了多项国家密码法律法规,我国自主设计的多个密码算法成为国际标准。这些发展成就不仅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优秀素材,还是提升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用范例。为此,作者在保持《现代密码学概论》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调整扩充了部分章节内容。其中,第1章增加了我国的密码标准和法律法规介绍;扩充伪随机序列的生成内容,单列成第3章流密码,并增加3个国际流密码标准方案,即Trivium、ChaCha20和ZUC密码;扩充散列函数单列成第8章,并增加国际密码散列函数标准,包括SHA系列算法、国产SM3杂凑算法等;扩充椭圆曲线内容,增加11.1.3节国产SM2算法;扩充12.3.3节物联网网络层安全内容,增加WLAN标准WAPI和IEEE 802.11i。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点,扩充相应的计算与证明题。 本书列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 20211101),并得到了江苏大学信息安全与物联网工程两个国家级...
第1章密码学基础模型与概念1
1.1密码学基本概念1
1.1.1密码棒1
1.1.2保密通信模型2
1.1.3攻击者的能力2
1.1.4现代密码学的基本原则3
1.1.5密码分析的攻击方式4
1.2基于密钥的算法6
1.2.1对称密钥密码系统6
1.2.2非对称密钥密码系统7
1.3密码协议7
1.3.1引例: 加密的银行转账8
1.3.2一个攻击9
1.3.3增加认证9
1.3.4对认证的攻击10
1.3.5安全协议类型与特点10
1.4密码法治化与标准化12
1.4.1密码相关法律12
1.4.2国家密码标准13
1.4.3工程使用与产品测评标准15
1.5小结17第2章古典密码的演化18
2.1引子18
2.2单表代换密码18
2.2.1最简单的代换密码——移位密码18
2.2.2带斜率的变换——仿射密码21
2.2.3代换密码的一般形式与特点23
2.2.4代换密码的杀手——频率攻击24
2.3多表代换密码25现代密码学概论(第2版)目录2.4分组密码30
2.4.1分组密码基础30
2.4.2最简单的分组密码31
2.4.3多表代换分组密码——希尔密码33
2.4.4分组密码的基本手段——扩散和混淆35
2.5一种不可攻破的密码体制35
2.5.1信息的二进制表示36
2.5.2一次一密37
2.6转轮密码38
2.7小结39
思考题40第3章流密码41
3.1伪随机序列的生成41
3.1.1一般方式41
3.1.2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序列42
3.2流密码43
3.2.1...
知识全面,体系合理。书中涵盖了密码学的基本概念、算法和协议,并加入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全书按照密码的演化史展开,脉络清晰。
淡化数学方面的严密的论证与证明,稍复杂的数论运算都通过实际例子或者图解予以说明。
重在讲解密码技术本身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性能。
用丰富的图形、翔实的例子、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类比等描述知识点,便于读者理解枯燥的原理及技术。
讲解风格上,从实例出发,引出技术需求。针对所使用技术,讲解过程,然后解释该技术为什么能解决这个需求。由问题开始深入,逐步剖析技术本身,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