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
协议全面,机制翔实,AI赋能,融合创新,科教一体,重视实践,配套齐全,原型支撑。

作者:吕高锋 唐竹 蔡志平 杨翔瑞 林旭

丛书名:面向新工科的电工电子信息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定价:7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700661

出版日期:2025.08.01

印刷日期:2025.08.11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以传统 TCP/IP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IPv4向IPv6的过渡为切入点,以云网融合为技术总线,以智能网络为探索前沿构建知识体系。在专业广度上,包括协议规范、路由转发、管理控制、网络安全和融合发展等,全面覆盖网络转发、控制、管理和安全平面等技术;在专业深度上,包括高性能网络转发、可编程网络处理和智能在网计算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面把握网络技术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在知识体系上,包括软硬件协同微体系架构、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优化等,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相互交叉,全面融合各学科知识;在知识呈现上,包括概念表述、问题剖析、机制描述和实验比较等,引导学习和启发思考,全面贯通教学到科研流程。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吕高锋,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卫星网络、可编程网络处理、网内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课题,参与DPU数据处理器等芯片研制。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唐竹,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从事卫星网络体系结构、卫星网络路由算法、小卫星星群自组网、移动性管理机制以及协议设计与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十余项国家级、军队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蔡志平,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计算机学会理论计算机科学专委副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大型工程项目。发表论文150多篇,被引用超过1万多次,14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获国际会议“**论文奖”6次。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等。获评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立三等功2次。杨翔瑞,国防科技大学讲师,研究领域为高可信网络系统与系统安全。承担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子课题、装备预研、科技委重点实验室基金等课题多项,获国防科技大学高层次青年英才资助。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与软著10项。林旭,国防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资源优化管理、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近10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项。"

前言 2014年4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利的目标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使我国成为全球IPv6技术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尽快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促进互联网演化升级和健康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构建高效广普、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到2023年年末,我国基本建成先进的IPv6网络技术、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应用和安全体系,IPv6网络活跃用户数达7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50%,城域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15%,国内主要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域名解析系统正在进行IPv6改造。IPv6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全面深度绑定融合和应用部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国际竞争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涉及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等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传统TCP/IP互联网技术,围绕IPv4网络编址与路由、TCP/IP传输...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一部分网络协议规范

第1章IPv6协议

1.1IPv6地址

1.1.1地址模型

1.1.2单播地址

1.1.3组播地址

1.2IPv6报文格式

1.2.1面临的主要挑战

1.2.2报文格式与数据结构

1.2.3网络控制与协议处理

1.3过渡及地址映射

1.3.1地址映射需求

1.3.2互联网过渡架构模型

1.3.3报文格式

1.3.4技术特点

1.4新型编址与路由

1.4.1身份标识与位置标识

1.4.2基于Loc/ID分离的路由架构

第2章基于IPv6的SRv6

2.1SRv6协议概述

2.1.1分段路由协议组成

2.1.2网络可编程性

2.2SRv6转发处理流程

2.2.1分段路由扩展头

2.2.2SR节点角色

2.2.3报文处理

2.3SRv6流量工程

2.3.1SRTE概述

2.3.2分段路由策略

2.3.3段路由数据库

2.3.4候选路径的有效性

2.3.5绑定段

2.4SRv6组播(BIERv6)

2.4.1BIERv6介绍

2.4.2BIERv6分层架构

2.4.3BIER路由转发

第二部分网络路由转发

第3章IPv6路由协议

3.1ISIS路由协议

3.1.1ISIS架构

3.1.2控制机制

3.1.3报文格式

3.2面向IPv6的ISIS协议扩展

3.2.1ISIS的IPv6... 查看详情

"(1)协议全面,机制翔实。涵盖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从IPv6地址、路由转发、管理控制和安全防护等网络全栈内容,提供系统而全面的IPv6技术架构,使读者逐步深入了解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与控制机制,为未来在互联网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AI赋能,融合创新。不仅介绍互联网技术的基本的原理和技术,还紧跟AI for Network发展,深入剖析与互联网转发和控制相关的AI技术,如基于AI的路由查表、基于AI的网络管理,以及基于AI的网络安全防护,为读者提供前沿、创新的知识体验。

(3)科教一体,重视实践。从基本原理、原型系统到互联网部署,精心摘选互联网转发和控制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路由转发、管理控制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扩展应用,使读者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部署,启发读者思考如何针对已有技术进行创新研究。

(4)配套齐全,原型支撑。配套教学课件、解说或演示动画、实验代码,以及原型系统等,便于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