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参考书,分析合作历程与基本模式、合作博弈机制与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合作博弈策略。

作者:韦政伟

丛书名:清华汇智文库

定价: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701378

出版日期:2025.08.01

印刷日期:2025.08.26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2020年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与东盟贸易却逆势增长,双方互为**贸易伙伴。基于双方合作的重要性,本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的演进、模式及博弈机制,明确合作中的互补与竞争特性。通过博弈论建模得出: 中国应主动推进合作,东盟则倾向于“搭便车”; 引入美国后的三方博弈则复杂化,需通过约束性协议确保稳定。 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与东盟在电子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竞争激烈,但在矿产、化工、机电设备方面互补性强。其中越南、泰国等国与中国贸易密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侧重高附加值服务与产业链合作。为深化合作,需强化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促进产业链整合升级与多领域交流,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与共赢发展。"

韦政伟,中共党员,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涉外经济,创新与战略,国有资产管理。曾在《人民论坛》《统计与决策》《学术前沿》《经济研究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前言 研 究 意 义 产业合作作为经济学领域中历久弥新的研究主题,其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形成了生产链、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多维度的协同效应(Uhlig, 1980; Szumanski, 1989)。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产业合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与服务交换,成为推动国家与企业技术革新、组织优化的基石。学术界对产业合作的关注,集中于国际贸易的动态、产业分工的演变,以及产业集聚的效应,然而,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这种“南南合作”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对国际产业合作效益的全面评估,亟待深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历经波折,从初期受地缘政治与经济条件限制,到近年来的深化互动,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推动下,双边投资与贸易实现了稳定增长。而自2013年起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促进了多样化产业合作。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合作的焦点,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与产业升级。韩正.打造更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 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1015.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随着2020年RCEP的正式签署,不仅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的诞生,更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当今全球经济衰退与地缘政治处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已超越了传统的伙伴范畴,彰显了区域合作的韧性和潜力。深...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

二、 产业的国际竞争

三、 产业分工

四、 产业合作

第二节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跨区域产业合作

二、 基于共生理论的国际跨区域产业合作

三、 产业转移理论

四、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目标

五、 区域产业合作的类型和机制

第三节产业合作与效益的方法论体系

一、 博弈论

二、 因果分析

三、 投入产出

第二章国际区域的产业合作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欧洲联盟的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 煤钢共同体——欧洲产业合作的开端

二、 欧洲共同体与欧洲共同市场——欧洲产业合作的发展

三、 欧洲联盟——欧洲产业合作的深入

四、 当代欧盟——产业合作的高级化阶段

五、 欧盟产业合作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节其他区域经济组织的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

三、 南亚的产业合作

四、 拉美国家的产业合作

五、 非洲国家的产业合作

六、 小结

第四节地区间产业合作的经验借鉴与评价

一、 组织成员发展地区产业合作的经验借鉴

二、 地区间产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策略评价

三、 容易被组织成员忽略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模... 查看详情

本书适合政府官员和决策者阅读,以了解产业合作的潜力和影响,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学者会关注相关数据与分析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问题;国际关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从中学习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背景、机遇和挑战;企业界人士也可从中获得对产业合作的前景、商业机会和市场趋势的判断参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