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新质生产力:看懂未来经济走势
作者:连平 等
定价:6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66202
出版日期:2024.07.01
印刷日期:2024.07.04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紧跟中央顶层设计的大议题,也是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及当下政策的纲领性概念。它跟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产业投资机会、技术创新高度相关。 《新质生产力:看懂未来经济走势》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联合近二十位首席经济学家共同研究新质生产力,并从不同行业与发展背景纵深探索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原动力。透过“新质生产力”这一提纲挈领式的核心要诀,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看懂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路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货币、金融、财政、产业政策调整—房地产和新兴产业投资及金融市场变化”的主线,展开系统深入的剖析,具体方向包括: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货币与财政政策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革命与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生产力提升与新质生产力等。 本书凝结了经济学家们的思考精髓,是广大读者切实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一部佳作。"
more >序言 Preface 读懂新质生产力,看懂中国新趋势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024年“两会”期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思路、未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与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增长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基本面出现了宏观走弱、需求不足、债务风险等挑战。中央政府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面压降房地产泡沫,控制城投债增长,严控金融市场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化债;另一面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战略性投资民生、教育、科技等国家工程,促进新能源、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更是增长方式、经济理论与政策思路的革新。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与传统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同,新质生产力是效率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来自三方面: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对于市场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洞察下一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和增长逻辑的新窗口,是理解政府政策立场和改革方向的新路径,是关注市场预期与投资机会的新维度。 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编委会组织了18位首席经济学家,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到经济转型、宏观政策、技术创新,再到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入解剖与系统分析。首席经济学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经济研究者,他们擅长宏观分析和政策建言,同时各自研究有所侧重。如今,编委会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整合成书,试图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帮助市场主体理解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看懂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 本书开篇,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首先从整体上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发展方向、实现路径、重大意义,并且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然后,全书分五部分逐一展开: 第一部分,新质生产力与实现路径。鲁政委、王涵、薛清和三位聚焦“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内涵与实现路径。 第二部分,新质生产力与转型升级。汪毅、陈雳、赵建、董忠云四位从“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经济的变迁与方向。 第三部分,新质生产力与宏观政策。芦哲、张明、罗志恒三位分析了税收与财政政策、货币与金融政策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四部分,新质生产力与技术创新。夏乐、夏春、黄文涛三位研究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提高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力,资本应该聚焦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第五部分,新质生产力与投资机会。荀玉根、刘陈杰、屈宏斌、陈洪斌四位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技术、产业与金融投资机会。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紧跟中央顶层设计的大议题,也是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及当下政策的纲领性概念。它跟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产业投资机会、技术创新等高度相关。读懂新质生产力,才能看懂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 最后,衷心地感谢18位首席经济学家为本书的研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贡献的卓越智慧!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编委会 2024年6月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