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作者:叶列平、裴星洙

丛书名:国外土木工程名著·翻译系列

定价:33元

印次:1-1

ISBN:9787302243014

出版日期:2010.12.01

印刷日期:2010.12.08

图书责编:张占奎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能量平衡原理能够全面揭示建筑结构抗震的机理,反映建筑结构抗震的本质。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理论上非常完备的设计方法。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授秋山宏40多年来对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日本已将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方法作为与基于承载力和基于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并用的方法,并体现在日本《建筑基准法》中。本书是秋山宏教授的专著《建筑结构抗震极限状态设计》的简明版,避免了深奥的理论,通俗易懂,适合于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抗震设计人员学习和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我国; 全球死于地震的人数120万,其中我国有59万人。发生两次超过20万人死亡的特大地震也都在我国,即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分别超过23万和24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再次造成重大灾害和人员伤亡。众所周知,房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避免和减轻建筑物的震害是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人员最重要的任务。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理论和设计方法始于20世纪初,迄今已取得很大发展,从20世纪初的静力法、反应谱法、能力设计法等,直到近年来的性能设计法。但译者认为,真正能够揭示建筑结构抗震机理的是能量原理。1956年著名的George Housner博士提出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由于该方法是从结构抗震机理上来建立设计方法,能够最全面地反映结构抗震的本质,因此也是理论上最完备的设计方法。尽管目前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原理已得到普遍接受,但由于能量指标与传统的结构强度指标和延性指标有较大的差别,建立相应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难度依然很大。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秋山宏先生对基于能量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系统完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1980年出版了专著《建筑结构抗震极限状态设计》(日文版第1版),1985年出版了英文版专著《EarthquakeResistant Limit State Design for Buildings》。由于秋山宏教授的长期、系统、全面的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性研...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绪论

第1章单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

1.1力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

1.2输入能量的基本特性

1.2.1无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2有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3弹塑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4能量谱的形状

1.2.5有效周期的概念

1.2.6有效周期的算例

注: 地面运动输入的能量

第2章多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

2.1连续体的弹性响应

2.1.1振型分析

2.1.2剪切杆的算例

2.2剪切型多层结构的弹塑性响应

第3章结构的损伤

3.1损伤的表达

3.2剪切型理想弹塑性体系的基本损伤分布

3.3最优屈服剪力系数分布

3.4多层结构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3.4.1基本损伤分布规则

3.4.2损伤集中指数n

3.4.3损伤分布算例

3.5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第4章累积塑性变形和最大塑性变形

4.1最大变形的意义

4.2累积塑性变形与最大变形的对应关系

4.3ημm关系的定量化

4.3.1分析参数

4.3.2理想弹塑性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3考虑包辛格效应的理想弹塑性型恢复力

模型的算例

4.3.4具有刚度退化型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5等价往复滞回次数

4.4残余变形

4.5等价线性化模型的成立条件

第5章阻尼耗能

5.1阻尼的概念

5.2阻尼耗能

5.3设计用VD谱

5.4阻尼耗能的统一评价

5.4.1由滞回阻尼类推黏...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