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蔡枢衡先生1947年自费刊行的同名著作为底本,增收氏著相关论题重要论文,合为一册。蔡氏一生法理层面的著述,基本备此。 通观全书,作者将对于法的历史—文化观照与对于具体法制的实证分析相结合,于探讨宪政与民主的中国进路中求证现代法制的基本要义;既有关于法的一般概念的抽象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具体法制,特别对刑事法律作专项的研讨。 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和法科学生阅读,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政府法律官员等法律实务家,以及关心法学的其他学科人士,亦有参考价值。
敬献此书于 先慈叶老夫人灵前 著者 三十六年扫墓节 敬献此书于 先叔拙成大人灵前 著者 三十六年扫墓节 本书初版于1947年,由蔡枢衡先生(1904-1983)自费刊行,收录了作者1930至1940年代前后撰写的论文和评论,合为七章,载述了作者关于法律和法学的诸多思考,也是蔡先生壮年命笔的成熟学思。此次重印,增收氏著《罪刑法定主义》、《刑法名称的由来》等六篇重要论文,合为十三章。除同年出版的《中国法律之批判》,蔡氏一生法理层面的著述,基本备此。 蔡枢衡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法学家,毕生主要致力于刑事法学研究,兼及法律史和法理学,并以此名世。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有多种著述行世。本书撰述之日,正是中华民族战火纷飞、风雨飘摇之际。因而,字里行间,不但述事陈理,更充盈着家国忧思、文化悲情与人世关切。事变理亦变,而忧思恒在,悲情时涌,盖因法律和法学总当萦念人世关切。这既是法律的合法性所在,也是一切法律思想的生命源泉。今日重刊此书,于积累中国法律思想,凝练汉语法意的同时,所予吾人的时代启迪,也是它的贡献,莫过于此。 增补的六篇论文,承蒙孔庆平博士惠示两篇,特此致谢。康震君惟勤惟谨,帮助校对了大部分章节;周林刚同学细心如发,编制索引,于役校对,屠凯同学帮助校对,并此致谢。翟志勇、周林刚、刘丹于北图寻获三则蔡氏旧文,手缮旧籍,续补兹编,尤当感念。责任编辑方洁女士秉持一贯认真负责的风格,保证了出版质量,一并誌念。 二○○四年六月 于清华明理楼 “七七事变”后,随北京大学迁校,作客长沙。二十七年春,后迁昆明...
一、 新中国之文明与文化(2)
二、 所谓“文化膏药”问题(20)
三、 抗战建国与法的现实(24)
第二章近四十年中国法律及其意识批判(28)
一、 法哲学及法史学上二大问题 (29)
二、 沈家本派及其反对派(32)
三、 法学的新立场及其应有之法律观和方法论 (40)
四、 今日的中国法之新认识 (45)
五、 明日的中国法应有之面目和精神 (52)
六、 建设新中国法学之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 (59)
第三章法律本质之再认识(66)
一、 中国旧法制之合理的认识 (67)
二、 西洋法律的输入(73)
三、 旧道德与新法律之矛盾及归宿 (79)
四、 法律万能与法律无能 (82)
第四章中国法学及法学教育(85)
一、 中国法学的病和药 (86)
二、 中国法学之贫困与出路(93)
三、 法治与法学(98)
四、 法学教育之生产和再生产(101)
目录
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
第五章宪政与法治(114)
一、 实施宪政与建设法治(115)
二、 宪政与农人(118)
三、 警察国与法治国之矛盾及归宿(121)
四、 中国青年与中国法治(124)
五、 法治精神与建国(128)
六、 中国法治诸问题(131)
七、 法治之路(135)
八、 中国法治的根本问题(137)
第六章中国司法之理想(145)
一、 人治、 礼治与法治(146)
二、 建国与司法近代化 (149)
三、 建国作业与监狱改良 (152)
四、 保障人权与改良看守所 (160)
五、 撤销领事裁判权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