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280元
印次:2-1
ISBN:9787302513292
出版日期:2018.10.01
印刷日期:2018.09.29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方汉奇文集》(增订版)收录了方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史料丰富、考据严谨、笔法灵活、语言流畅,为把握中国新闻史发展脉络和研究、学习新闻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本次增订版是以2004年精装版为蓝本,加上方汉奇先生在这之后撰写的文章、讲稿、书稿序文等。此外,增订版也附录了《方汉奇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程曼丽)和《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卓南生)二文,分别论述了方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及中国新闻史学的关系及其贡献。
方汉奇 (1926年——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祖籍广东普宁,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1948年起从事新闻史研究。1950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馆员。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该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导,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顾问、课程教授及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等12种。已发表新闻史论文250篇。曾两次获吴玉章奖新闻学一等奖,一次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两次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及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7、1997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12月在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上被评为“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2017年9月,获吴玉章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吴玉章奖终身成就奖”。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本书作者传媒经济学家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yle)教授,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经过一番甄选与琢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即将陆续出版。它既是学会复会六年来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的集萃,也是吾辈向创会前辈敬献的一份厚礼。12 历史上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他同时聘请留美研习新闻学归国的徐宝璜、《京报》社长邵飘萍担任研究会的导师,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三驾马车。 蔡元培校长亲自起草研究会章程,确立研究会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学会拟定的章程、宗旨,学会开设的课程,出版的刊物、教材,成为中国新闻学科建设最初的范本,也使北京大学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摇篮。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很多是当时的进步学生,其中的一些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有一些成为著名的新闻人。据史料记载,在获得证书的55人中,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人的名字。这段往事已经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 1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2 卓南生,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印记。 2008年4月15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按照惯例,许智宏校长任会长,并聘请首批10位海内外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光明日报》用整版篇幅介绍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及恢复成立的情况;人民网对导师聘任仪式进行了全程直播报道。 恢复成立后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力求开拓进取,创造新的业...
第一系列(六篇)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3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23
花枝春满 蝶舞蜂喧 38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60
骅骝开道路 鹰隼出风尘 74
新中国五十年来新闻史研究 91
第二系列(五篇)
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 101
跋《〈开元杂报〉考》 128
中国封建社会言论出版禁令考 134
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49
太平天国的信息传播与革命宣传活动 163
第三系列(九篇)
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 175
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写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 193
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 199
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 241
辛亥革命时期的《大江报》 272
清末的《京话日报》 280
《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293
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 306
十月革命在中国报刊上的反映 331
第四系列(九篇)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报业 355
发现与探索 377
邵飘萍是共产党员 390
鲁迅的报刊活动和他的办报思想 403
鲁迅的报刊编辑活动和他严谨的写作态度 440
鲁迅对某些报刊的批判 454
俞颂华先生二三事 471
一代报人成舍我 478
怎样评价胡政之 501
下 册
第五系列(三篇)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一百年 50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 527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36
第六系列(三篇)
东瀛访报记(上) 547
东瀛访报记(下) 565
美国记者的爱...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