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元
印次:1-6
ISBN:9787302524038
出版日期:2019.09.01
印刷日期:2023.08.01
图书责编:梁颖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建筑相结合,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学,且在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具备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撰写,内容简而精,以满足应用为尺度,降低难度。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 理论篇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广域网、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 实践篇包括网络基础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实践、局域网组网与配置。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信息技术、楼宇控制系统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弱电工程师、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关键性的一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着眼于实际应用,具有鲜明特点,依据且不限于专业规范,分别从基本概念、专业技能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突出本课程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注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专业结合的紧密性,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提供相关的知识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在内容组织和编排方式上突出以下特点:(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每一章节的一开始,给出教学基本要求,然后按知识能力要求,循序渐进地写出正文(2)从技术现状出发,注重发展前沿。教材将保证内容的新颖性、案例的多样性和版式的创新性。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编写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与我国现有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环境紧密结合,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相适应。(3)从教学角度思考,建立立体化教材。通过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教师教学需求,提供电子课件、实例源文件、教学大纲等,方便老师的备课与讲授。(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的发展,故在教材建设中,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尤其是电子教材建设非常重要。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超前,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建筑行业特色相结合,由具有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学和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经验的老师撰写,力求少而精,以满足应用为尺度,降低了难度。全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广域网、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设计;实践部分包括:网络基础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实践、局域网组网与配置。《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可以作为建筑行业的相关专业涉及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信息技术、楼宇控制系统等工程技术的技术人员、建筑弱电工程师、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知识的参考书。作者简介谢雨飞,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求解、网络安全技术等。发表EI、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田启川,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06年评为副教授,为“电路与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筑智能化等。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完成自然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两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前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关键性的一环。 建筑行业是信息知识密集型行业,计算机网络是其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助于工程设计和人员管理,提高工程效率。建筑行业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与其他行业有相同点,但同时也存在不同点。建筑产业网络技术应用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构建建筑产业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②建设建筑产业管理自动化办公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办公自动化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等; ③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制度系统和图库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查看已完成的工作,更有效地实施建筑施工。因此,建筑业从业人员根据行业需求与规范,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网络技术应用普及率低,我国现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素质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发展方面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 其次,网络技术应用编制深度不够,只能够反映各单元项目间的关系,没有更好地体现企业网络技术的优化特点。可见,在建筑行业普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知识也十分必要。 本书可以作为建筑行业中涉及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信息技术、楼宇控制系统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弱电工程师、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建筑相结合,由具有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学和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经验的教师撰写,内容简而精,以满足应用为尺度,降低难度。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 理论篇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计算...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绪论
1.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计算机网络的特征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1.3.2ISO/OSI参考模型
1.3.3TCP/IP模型
1.4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1.4.1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建筑
1.4.2通信技术和智能建筑
1.4.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智慧城市”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
2.1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
2.1.1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信道
2.2数据传输技术
2.2.1传输方式
2.2.2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2.3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2.2.4数字调制技术
2.2.5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2.2.6信道复用
2.3数据交换技术
2.3.1电路交换
2.3.2报文交换
2.3.3分组交换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计算机局域网
3.1局域网概述
3.1.1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3.1.2局域网的组成和特点
3.1.3网络拓扑结构
3.1.4介质访问控制
3.1.5局域网的相关标准
3.2常用局域网
3.2.1以太网
3.2.2令牌环网
3.2.3FDDI网
3.3高速局域网技术
... 查看详情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在内容组织和编排方式上突出以下特点: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每一章节的一开始,给出教学基本要求,然后按知识能力要求,循序渐进地写出正文
(2)从技术现状出发,注重发展前沿。教材将保证内容的新颖性、案例的多样性和版式的创新性。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编写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与我国现有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环境紧密结合,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相适应。
(3)从教学角度思考,建立立体化教材。通过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教师教学需求,提供电子课件、实例源文件、教学大纲等,方便老师的备课与讲授。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的发展,故在教材建设中,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尤其是电子教材建设非常重要。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超前,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建筑行业特色相结合,由具有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学和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经验的老师撰写,力求少而精,以满足应用为尺度,降低了难度。全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广域网、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设计;实践部分包括:网络基础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实践、局域网组网与配置。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可以作为建筑行业的相关专业涉及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信息技术、楼宇控制系统等工程技术的技术人员、建筑弱电工程师、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谢雨飞,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求解、网络安全技术等。发表EI、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田启川,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06年评为副教授,为“电路与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筑智能化等。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完成自然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两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