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
站在世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故事

作者:纪康丽

丛书名: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定价:6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74460

出版日期:2021.09.01

印刷日期:2021.09.02

图书责编:白周兵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共分 14章,以独特的视角,遵循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轨迹,围绕晚清士大夫如何应对西方文明而进行论述,具有系统完整的特点。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运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地域特点的文化,更能通过课堂讨论、短文和论文写作来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

姓名:纪康丽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7.4 教育程度:语言文学硕士 工作经历: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出版《英语演讲艺术》和《英语语言与文化》等教材,并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在清华大学开设演讲艺术、英语语言与文化、西学东渐等多门公选课,深受全校师生喜爱。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正从过去注重语言技能训练逐渐向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方向发展。所谓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社团的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把握,同时具备本国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与世界各国顺利地进行交往,在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具备以上知识,仅仅依靠语法纠错、完形填空和恢复原文逻辑等常见的课堂语言练习是无法完成的,而是要靠高质量的、具有专业内涵的教材来完成。《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撰写的。本书的历史跨度为晚清72 年(1840—1912)。在这72 年里,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使中国从过去封闭自满、睥睨天下的“天朝大国”,转变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其中经历的痛苦、踌躇与争斗展现出中华民族如何迈出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一步。这种奋发图强与一些睁眼看世界的晚清士大夫紧密相连,他们是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曾国藩、徐寿、李善兰、华蘅芳、容闳、郭嵩焘、严复、王韬、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和梁诚。此外,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与西方传教士和外交人员的翻译、办学、媒体以及联络也是息息相关的。本书涉及的晚清西方人士有丁韪良、赫德、蒲安臣、马礼逊、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等。本书探讨的中心议题是: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士大夫为什么用了半个世纪来回应?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仅仅花了15 年时间,就开始了明治维新,并很快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本书共分14章。第1 章是全书的背景介绍,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晚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具体涉及三个方面:闭关锁国政策、华夷之辨思想以...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Chapter One Historical Background 背景介绍...................... 1

1.1 The Seclusion Policy 闭关锁国政策 ..............................................................................3

1.2 The Chinese-Barbarians Distinction 华夷之辨 .............................................................10

1.3 The Opium Abu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19th Century Britain

鸦片在晚清和19 世纪英国的滥用 ...........................................................................14

Chapter Two Chinese Scholar Officials’ Response to the First

Opium War 晚清士大夫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回应....... 21

2.1 Wei Yuan and His Haiguo Tuzhi 魏源与其《海国图志》 .........................................22

2.2 Xu Jiyu and His Yinghuan Zhilue 徐继畬与其《瀛寰志略》 ........ 查看详情

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与西方文化的传入关系密切。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推进了中国近现代的文明进程。本书英文行文,以独特的视角,遵循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轨迹,围绕晚清士大夫如何应对西方文明而进行论述,具有系统完整的特点。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运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地域特点的文化,更能通过课堂讨论、短文和论文写作来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本书能够助力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与各国人士平等对话,站在世界角度来讲好中国故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