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
清华大学王希勤校长领衔,电子系多位知名教授编写。入门MAP导引课,面向大一新生和感兴趣读者。配套课件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配套MOOC荣获“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

作者:王希勤、黄翊东、李国林、葛宁、马洪兵、吴及、王昭诚、王生进

丛书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

定价:49元

印次:1-6

ISBN:9787302551287

出版日期:2021.01.01

印刷日期:2024.12.18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场与电荷载体、电势与电路、比特与逻辑、程序与处理器、数据与算法、数据包与网络、媒体与认知,展示知识体系七个层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每个层次内部的基本问题,突出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构建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使得电子信息学科的课程知识安排有了清晰的脉络主线,为相关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新生、读者将初步建立电子信息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理解课程体系设置的背景,有助于自主安排后续专业课程的选修及确立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工程师,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电子信息爱好者。本书是电子信息学科学生、读者的入门MAP指引型教材。

王希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算法和系统实现方面的研究。 2006 年任电子工程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深入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并推动新课程体系建设,获 2012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黄翊东,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ofOSA ), ACSPhotonics 杂志副主编。历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是光电子物理及器件,在光纤通信DFB激光器的研究中,提出并实现多项创新技术发明,获得国外授权专利 18 项,被授予 NEC 一等研究功绩奖。 2003 年回国后,带领研究小组在光子/光声晶体、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器件、片上集成自由电子光源、量子光源以及硅基光电子集成器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表论文 300 余篇,被引用数千次。多年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致力于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课程体系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丛书序 作者简介 王希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算法和系统实现方面的研究。2006年任电子工程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深入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并推动新课程体系建设,获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正式推出新版核心课系列教材。这成果来之不易!在这个时间节点重新回顾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历程,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工程教育研究者,无疑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高等电子工程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增长的知识量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是这批教材背后最基本的观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科技,在20世纪独领风骚数十年,至21世纪,势头依然强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增长,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进行调整,以把更多新知识纳入教学。自18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响应知识增长的主要方式是分化: 一方面延长学制,从本科延伸到硕士、博士; 一方面细化专业,比如把电子工程细分为通信、雷达、图像、信息、微波、线路、电真空、微电子、光电子等。但过于细化的专业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处理综合性问题的必要准备。为了响应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的要求,综合化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同时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关注的重点。很多大学推行宽口径、厚基础本科培养,正是这种综合化趋势使然。通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也正是大学对综合化趋势的积极回应。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20世纪80年代有九个细化的专业,20世纪90年代合并成两个专业,200...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绪论电磁学与分析数学史概览

第1章电磁场与物质

1.1电磁波——传播的电磁场

1.1.1电磁波的概念

1.1.2描述电磁波的物理参量

1.1.3电磁波的粒子性

1.2物质——电磁波的介质

1.2.1晶体的概念

1.2.2晶体中电子的能带

1.2.3人工纳米结构

1.3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1非共振相互作用

1.3.2共振相互作用

1.3.3电磁场与导体的相互作用

第2章电势与电路

2.1电路功用

2.1.1对电能量进行处理

2.1.2对电信息进行处理

2.1.3用电路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 一个射频通信系统实例

2.2电路抽象

2.2.1基本单元电路与基本器件

2.2.2电路基本定律

2.2.3基本分析方法

2.2.4电路抽象三原则

2.3数字抽象

2.3.1数字化就是离散化

2.3.2数字化后信息受损了吗

2.3.3二进制与开关

2.3.4开关与数字电路

2.3.5集成电路与数字化趋势

2.4能量处理和信号处理的一些额外说明

2.4.1能量处理: 能量转换与传输

2.4.2信号处理: 信号与系统问题

2.5小结

2.5.1发展趋势

2.5.2新兴热点

2.5.3扎实基础

第3章比特与逻辑

3.1概念与内涵

3.1.1比特的定义

3.1.2比特的物理观

3.1.3比特的数学观

3.1.4比特的电子工程观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物理和数学为基础,研究的是通过电磁形式获取、表达、传输各类信息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实现电子系统的方法。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学科知识紧密相关。
怎样才能学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知识呢?要学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将来在这一学科领域有所作为,首先要了解这一学科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学科的未来会向哪里发展。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学科整体发展趋势,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究竟是什么。
要学好一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那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呢?本书围绕“信息载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几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关系——场与电荷载体、电势与电路、比特与逻辑、程序与处理器、数据与算法、数据包与网络、媒体与认知构成了我们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本书将从这几对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全面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