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网络
多位清华知名教授执笔,通信与网络融合教学的全新教学思路,配套清华大学本科核心课PPT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和习题解答等。

作者:陈巍、周世东、王劲涛、李勇、钟晓峰、周盛

丛书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

定价:6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87511

出版日期:2025.05.01

印刷日期:2025.04.25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来讲授“通信与网络”课程的基础上,集体分工编写完成的,以介绍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目的。本书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数字调制、信道编码、信源编码、局域多址通信、信息重传与交换、网络层与传输层等六部分,以上六部分内容分别由陈巍、周世东、王劲涛、周盛、钟晓峰、李勇六位作者依次完成编写。 本书面向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集成电路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为),以及希 望学习通信相关入门理论与技术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可作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材,也 可作为“通信原理”“网络技术”等课程的参考书。"

陈巍、周世东、王劲涛、李勇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周盛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钟晓峰为清华大学副研究员。

前言 FOREWORD 前 言 数字通信与网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各 个层面,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目前,通信系统已经渗透到电信、新能源、远 程医疗、先进制造、武器系统等大量工程系统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衍生出大量耳 熟能详的通信系统,如从1G 到6G 的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等。未来,通信系统的发 展还将向着带宽更宽、时延更低、能效更好、安全性更高、鲁棒性更强、服务范围更广的 方向进一步发展。通信以及多用户组网通信的相关知识,对于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相 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通信以及多用户通信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信息论之上,由此衍生的数字调制、信源 和信道编码理论,以及多用户容量域及其逼近方法等,都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理 论框架,其中较为浅显的内容,完全适合在本科阶段用较为完整的数学理论进行呈现。通 信组网中衍生的一些技术,如随机接入、交换结构等,也已经具备了局部的数学模型,但 是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需要合理把握深度进行相对严谨的介绍。同时也要注意到,通信组 网中的一些功能层,如涉及路由、流量控制的部分,虽然学术界已经有一定的数学理论模 型探索,但尚未形成统一并广泛为学术界特别是教学界接受的系统模型,因此在本科阶段 的教学中,以讲清楚设计及其背后的启发式思想为主。在这样并不均衡、平齐的学科发展 背景下,本书还是力求在统一的风格下介绍通信与网络。我们相信,未来通信与网络的理 论模型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双双理论成熟的基础之上完成融合统一,并形成为教学 界所公认的面向...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CONTENTS

目 录

第1 章绪论........................................................................................ 1

1.1 通信与网络的核心知识构架........................................................... 1

1.2 通信与网络的发展简史与思维特征.................................................. 3

第2 章模拟信源的数字化....................................................................... 6

2.1 抽样与量化............................................................................... 6

2.1.1 量化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6

2.1.2 均匀量化......................................................................... 8

2.1.3 最优量化......................................................................... 10

2....

"(1)既讲通信,又讲网络。覆盖面广,内容可灵活组合。适合不同学时、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内容侧重的课程剪裁后使用。
(2)在通信部分侧重于依托信号空间方法,给出在理论上较为统一和优美的处理。
(3)在网络部分注重内容覆盖的全面性。不同于将通信作为网络功能层中的两层进行简介的体例,本书让通信与网络这两部分篇幅平衡。
(4)配套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和习题解答等,讲解视频亦在规划之中。"